“金瓦赤砖,宅座溪边。小院深深椿枣翠,青藤葱葱上屋檐,何处觅门帘?蝉声噪,鹊蝶欢,三五学童胡语叽喳充耳闻,蝠伴琴韵歌夜阑,疑我误入桃花源……”词中所描绘的并非是古代文人骚客的隐居之地,而是两位老人耄耋之年却仍笔耕不辍,执著地寻梦之地,被艾砂老人称之为“梦园”的处所。
“梦园”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后沙涧村,是座呈环型的农家小院。院内绿荫蔽日,瓜藤满架,蝶飞燕舞,蔬果飘香。在诗函满桌、字画满墙的《稻香湖》诗刊编辑部办公室,记者见到了这对已年过八旬的老夫妻,鹤发童颜是两位老人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诗让我俩焕发了青春
艾砂十八岁就投身革命,成了党的一位地下工作者。马乙亚作为一名新文学爱好者,同艾砂在做地下工作时相识并相爱,最终结成了一对诗的伴侣。
上世纪80年代,艾砂和马乙亚这对历经劫难的老夫妻,在彻底平反以后,从北疆林区回到了北京,在诗坛泰斗臧克家的支持下,自费办起了《稻香湖》诗刊。创刊之初,老两口每月只有区区几百元的收入,虽然每日省吃俭用,但支付诗刊的印刷、邮寄费后,已经所剩无几,办刊经费时常会捉襟见肘。后来北京市海淀区文联的领导们被老人的执著精神所打动,决定支付他们每期的出刊经费。现在诗刊已经出版了20多期,每期诗刊都凝聚着二老的心血,“看着这一本本诗刊,就好像看到自己长大有了出息的孩子一般”,两位老人的自豪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老两口一起生活已有60余年,夫妻的感情一直非常融洽,虽然两人都已年逾八旬,偶尔还会为一首诗里的一个用字而争论不休,有时也会开开玩笑,但却从未真正红过脸。马乙亚常喜欢说这样的话:其实我们既是夫妻,又是诗友。在生活中,我要照顾他,控制他的饮食,叮嘱他吃药;在工作中,我们相互帮助,不管谁有了新诗作,对方都是第一个读者。
老人家里经常会聚满天南海北的文朋诗友,“诗人相聚,一坐就是一整天,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诗让我俩激情勃发,难以忘却的爱国、爱家的情怀,奔流不息的诗的激情,就是我们的生命源泉”。是诗歌让两位耄耋老人又一次焕发了青春。
心情好,血糖才能控制得好
当艾砂刚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领导却没有让他走,请艾砂去南京编一本地方区志,艾砂欣然答应。这一编就是5年。工作全部完成以后,二老回到北京,艾砂说他经常会有乏力的感觉,开始大家都以为是工作累的,后来去医院做检查,才知道是得了糖尿病,同时检查的马乙亚被证实也患有糖尿病。当时老两口对糖尿病是一无所知,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基本得到了控制,对糖尿病的知识也有了进一步了解。
马乙亚说:“患了糖尿病,有个良好的心态很重要。保持心情愉悦,血糖就不会升高。”这是她这么多年来与糖尿病抗争的心得。不管遇到什么困境,老两口都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从不大喜大悲。或许是因为两位老人平时都喜好写诗的缘故,所以他们一直保持着儿童般的天真,即使遇到了困境,也会用平和恬淡的心态来对待。
艾砂血糖控制得不太理想,让老伴心情好成了马乙亚的第一要务,所以,平时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她也绝不会让老伴知道,每天早饭和晚饭后,马乙亚都会拉着老伴的手沿着自己家附近的堤岸散步一个多小时。马乙亚说,一来外边空气好,二来风景好,这样老伴的心情也会随之愉悦开阔不少。
教育大课堂:糖尿病病友的家
给读者写信、写诗、编诗、校对、出刊是老两口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这样的生活让他们觉得充实,而且充满乐趣,更是增强了他们抗击糖尿病的信念与决心。马乙亚每天除了工作以外,还会做做家务活,种种花草蔬果,院子里的满园绿色,就是她的杰作。因为她一直很听医生的话,所以血糖一直控制得很好,血压也不高。最让她担心的还是老伴的身体,艾砂身体一向没她好,脾气又倔,常常会因为伏案写诗,而不按时吃药。虽然他现在血糖控制得还算稳定,但血压还时有偏高,所以每天还要按时吃降压药。每次老伴忘记吃药,她总要把药准备好,端上水,亲眼看到老伴吃下之后,才能放心去做她自己手上的工作。就在记者采访中,她也没忘记提醒老伴吃降压药,一边看艾砂服下药,一边还不断地叮嘱他服药后要多喝水,以稀释血液。经过询问才知道,这些都是老人从糖尿病健康教育大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一次偶然的机会,北京老年医院的医生介绍两位老人来听他们医院的糖尿病教育大课堂。听过之后,老两口真是有和大课堂“相见恨晚”的感觉,以前所不知道的糖尿病相关知识都可以在大课堂上学到,而且还可以认识好多医生和病友。每次听课,马乙亚都会像个备考的学生一样认真听讲,并做好课堂笔记。除了课堂上专心听讲,马乙亚也会向其他病友虚心请教。一次,她发现一个病友血糖控制的特别好,就和他聊天问其原因。那位病友告诉他,这主要是因为他喜欢在自家的院子里种菜,自己吃自己种的菜,既锻炼了身体,又控制了饮食。听了病友的话,马乙亚觉得自己深受启发,所以也开始学着自己种菜自己吃。两老口听糖尿病教育大课堂,一听就是三年,这三年可以说是风雨不误,从未间断。他们对大课堂已经有了感情,尤其是对医院的主讲医生和病友们,时间长不见面就会很想念他们,那种感觉就和想家一样。前几天,两位老人去天津看诗友时,还几次打电话给医院,询问这个月的大课堂是哪天。马乙亚说,现在病友接受糖尿病教育的机会和途径还很少,所以他们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
采访结束时,两位老人执意要送记者到村口,马乙亚老人更是一路小跑到村口替记者拦住即将出站的公交车,并开玩笑说是记者给了他们一次锻炼的机会。
(实习编辑:陈静梅)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