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是人类得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呼吸健康关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今年6月15日是第十二个世界呼吸日,旨在呼吁关注呼吸健康,推动相关疾病的早诊早治。而在所有呼吸系统疾病中,有一类疾病较为特殊,诊断难、预后差,患者往往深受其苦,这就是间质性肺疾病,而相当一部分间质性肺疾病最终会出现肺纤维化,造成肺功能恶化,影响生存质量。在今年的世界呼吸日,由勃林格殷格翰公益支持的《人民探访》栏目走进北京协和医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徐作军教授共话肺间质纤维化的诊疗与学科建设。
早抗纤、早获益,肺纤维化诊疗需前移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一类复杂的弥漫性肺部疾病,具体类型超过200种,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和(或)细支气管,包括特发性纤维化(IPF)、进展性肺纤维化(PPF或PF-ILD)等。由于肺纤维化不能逆转,一旦患病,会造成呼吸困难、活动受限、生活质量下降,严重时会危及生命。由于其病因较难明确,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常常面临巨大挑战。对于早期患者如忽略就医、没有及时发现并得到治疗,则会进展为不可逆转的肺纤维化或蜂窝肺,最终导致呼吸衰竭和死亡。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徐作军教授表示:“由于肺纤维化不能逆转,一旦患病,会造成呼吸困难、活动受限、生活质量下降。对于早期患者没有被发现、没有及时得到治疗,严重时会危及生命。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随着胸部高分辨率CT的临床应用对间质性肺疾病的科学诊断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肺功能检查和支气管镜检查同样是间质性肺疾病诊断的主要手段。肺功能筛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肺功能损害类型和程度,并对后续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支气管镜检查除可直观的观察肺内气管和黏膜情况,还能同时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或经支气管肺活检,因此对于了解弥漫性肺部渗出性病变的性质,鉴别间质性肺疾病有重要意义。
支气管镜检查
在治疗方面,纤维化治疗方案的问世及普及给患者带来了希望。尽管当前的医疗水平尚无法逆转肺纤维化,但研究已证实,尽早开展抗纤维化治疗可显著延缓疾病进展,降低急性加重的风险,带来显著的患者获益,为患者争取更多时间等待下一代的创新疗法。
临床与科研并重,引领间质性肺病诊疗水平提升
近年来,我国间质性肺疾病的诊疗水平有了长足进步。间质性肺病亚专业作为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的特色专业,在疾病临床与科研工作中深根细作,开拓创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
为推动间质性肺疾病诊疗水平发展,协和医院间质性肺疾病学组不仅积极联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间质病学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平台,牵头和参与制定了多项有关间质性肺病的专家共识,推动我国间质性肺病临床诊疗的规范化,还在全国开展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学习班,促进不同地区间质性肺疾病诊疗水平平衡发展。
多学科讨论(MDD)是如今ILD临床诊疗的重要参考标准。但受限于不同医院的诊疗水平差异,很多医院不能够开展多学科讨论活动。为此,协和医院在2006年率先成立了北京间质性肺病多学科诊治协作组,十余年来始终致力于提高间质性肺病临床诊疗水平。
“目前,我国间质性肺疾病的整体诊疗水平仍有限,‘量不足、碎片化、不均衡、非同质’等挑战仍然存在,推动我国间质性肺病向前发展任重而道远。”徐作军教授谈到,“以诊疗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基层疾病诊疗水平发展,制定符合国内诊疗现在的专家共识或指南,激发年轻医生对间质性肺病临床诊疗的兴趣以及推动风湿免疫科、放射科、病理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是提高临床科研和临床水平的重要支撑。”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