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引起出血(脑出血)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脑组织引起缺血(脑梗死),造成脑组织损伤,导致残疾甚至生命危险,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在我国是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是严重危害中国国民健康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2023年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值此第18个“世界卒中日”来临之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脑血管病专科主任王艺东教授告知记者,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关键在于尽早识别卒中症状,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同时,王艺东教授还采用“三问三答”的方式,帮助进一步认识脑卒中的识别、治疗,并把握最佳功能康复时机。
问题1:牢记“中风120”就可以识别卒中症状吗?
王艺东教授:近几年来,“中风120”这个适用于国人的快速识别脑卒中的方法已经得到很好的推广: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只要突然发生上述表现的其中一项异常,就很可能是发生了中风,应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或自行送医院诊治。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少见的中风表现容易被忽略,如突发行走不稳、视力下降、视物重影等。如果出现突发行走不稳、视物不清,也很可能是脑卒中,要尽快到医院诊治。这两个症状的增加可以使公众在家自我识别卒中的成功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超过90%。
“中风120”源自于美国的脑卒中识别宣教——FAST:“F”为Face(面部),“A”为Arm(手臂),“S”为Speech(言语),“T”为Time(时间),表示要及时送医院诊治。国际上近几年在原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待识别症状,更新后的快速识别中风的方法简称BE FAST,其中“B”为Balance(平衡),指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E”为“Eyes”(眼睛),指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
问题2:脑卒中的最佳溶栓取栓时间是几个小时?
王艺东教授:卒中的救治效果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约占脑卒中的70%,在时间窗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取栓)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措施,而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应对缺血性脑卒中,国际上公认的静脉溶栓治疗是发病4.5小时内,少部分患者经特殊的影像检查评估后发病4.5-9小时也容许静脉溶栓。动脉取栓可以在发病24小时内进行,但大部分患者只适合在发病6小时内进行动脉取栓,超过6小时也需采用特殊的影像检查评估,才能决定是否可以采取取栓治疗。出血性脑卒中通常病情较重,不少患者需要早期手术治疗。
若脑卒中患者超过上述发病时间再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将明显降低,致残和死亡的机率都大大增加。所以,一旦发生脑卒中,需要尽快到最近的具备相应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通常是三甲医院)接受规范救治。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是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在2016年即设置了脑卒中绿色通道,组建以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科、放射科等科室为主体的多学科团队,为发病24小时内到诊的可疑脑卒中患者提供快速的检查、诊断和救治,适合溶栓或取栓的患者绝大部分能在到院后35分钟内(溶栓)或90分钟内(取栓)得到有效的治疗,达到国家高级卒中中心评估的优秀标准。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也接诊了大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因为没有及时到院,超过治疗时间窗而无法溶栓或取栓,没有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留下严重残疾甚至死亡,甚为可惜。
问题3:卒中患者最佳的功能康复时机是什么时候?
王艺东教授:脑卒中患者多存在各种功能障碍,包括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吞咽困难、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生活。除早期的抢救治疗外,还需要为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康复。
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就应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是在发病后3个月以内,之后康复效果逐渐降低。超过1年后,各种功能恢复的效率都较低。
希望患者和家属要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树立康复信心,可以在院期间学习一些康复和护理方法,为出院后在家继续康复做准备。
为更好地宣传脑卒中防治的知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卒中中心组织了脑卒中相关科室专家,拟于10月27日(今日)上午9:00-11:15在海珠区金碧花园(海珠区瑞宝街党群服务中心A区大厅,金碧二街206号)举行大型健康宣教义诊活动。出诊的专家来自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和康复科,将为脑卒中的救治、预防、康复和护理提供专业建议,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前来咨询!
(通讯员:刘文琴、黄睿、林泽锋)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