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诊疗 > 行业·动态

多机构联合发布:儿童发热常见问题及应对提示

2024-12-31 09:48:3539健康网

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儿科门急诊最常见的主诉问题。儿童易患呼吸道感染,多数伴有发热症状。为帮助公众科学应对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儿童发热,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健康传播分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健康传播与促进专项基金等多家机构联合发布《儿童发热常见问题及应对提示》,助力公众儿童发热照护及自我管理能力提升。

一、认识儿童发热及病因

发热是一种生理机制,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发热是身体应对疾病的防御性反应,是一种症状,而非一种疾病。

如果儿童腋温≥37.5℃或肛温≥38℃则为发热。以腋温为准,37.5~38.0℃为低热,38.1~38.9℃为中度发热,39.0~40.9℃为高热,≥41.0℃为超高热。发热一般分为体温上升期、持续期、退热期3个阶段。体温上升期,患儿可能出现畏寒、寒战等症状;体温持续期,患儿可能出现皮肤潮红、头痛、乏力等症状;体温退热期,体温开始下降,可能出现大量出汗等现象。

儿童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其中,感染性疾病是引起儿童发热的主要原因,又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主要病原体包括病毒、支原体、细菌等,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儿童发热可能是单一病原体感染,也可能是混合感染,具体病原需要由专业医生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信息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评估判断。

二、科学应对儿童发热

儿童发热通常起病急、体温上升快,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应根据年龄及不同情况分别应对。

儿童发热的科学应对首先应考虑年龄。3个月以内婴儿由于免疫功能不完善和感染时临床表现不典型,只要出现发热症状,就应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照护。居家护理时,应注意正确测量体温,视情况适当减少衣物、打开包被进行散热;不推荐使用酒精(乙醇)擦拭等方法降温;2月龄以下不推荐使用退热药物。

3个月及以上儿童秋冬季发热科学应对要点如下:

掌握科学退热方法。首先应明确退热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即改善舒适度,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儿童发热的退热方法主要包括:药物降温、物理降温等。一般建议对≥2月龄、腋温≥38.2℃(肛温≥39.0℃),或因发热导致身体不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就可考虑使用药物降温,但应注意观察儿童的耐受情况。2月龄以上、6月龄以下儿童发热需要药物退热时推荐对乙酰氨基酚;6月龄及以上儿童可予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选择其中一种即可,且两种退热药不建议交替使用。使用前须认真阅读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的剂量、时间间隔等给儿童服用。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建议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用药。

积极做好家庭护理。儿童发热时,如果仅表现为单纯的体温升高,无其他明显伴随症状、无呼吸急促等,可暂时不去医院,居家观察并做好护理。注意关注儿童状态,做好体温监测,包括儿童精神状态、呼吸情况、饮水量、饮食情况等,及时增减衣物;让儿童适当多饮水,注意营养均衡,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证充分休息,避免因玩耍、运动、学习等导致劳累,不提倡带病上学;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环境适宜的温度、湿度;有条件的做好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

明确知晓何时就医。家长需要根据儿童的症状进行识别,并判断就医时机。居家护理时,发热儿童应呈如下症状:皮肤和眼睛正常、舌颜色正常、儿童对外界反应正常、愉悦或微笑等。发热儿童须及时去医院就医的症状包括:持续高热不退(≥39℃)或出现超高热(≥41℃);发热持续超过3天;伴有严重的咽喉疼痛、耳痛、咳嗽、出疹等;出现反复腹泻、呕吐等情况;精神状态不佳,表现为懒言少语、食欲差甚至拒食、无心玩耍、乏力、胸闷、昏昏欲睡、抽搐发作、哭闹不止、呼吸急促、喘息、心率快等;出现少尿、无尿等。就医时请佩戴口罩以防交叉感染,可备上退热药。

我们倡导:家长及监护人应对儿童发热保持平和心态,既重视又不过度焦虑,注意观察儿童情况,做好居家护理,必要时及时就医,帮助儿童尽早康复。

儿童发热常见问题解答

1.如何正确测量体温,多长时间需要测量一次?

在家庭中,首先推荐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腋下体温。测量前应先将腋窝擦干,以免可能存在的汗液影响数值;将体温计的感温头放在腋窝中央,让儿童上臂紧贴于胸侧以夹紧体温计;测量时间为5分钟。

一般根据儿童体温高低、病情轻重及变化决定测量频率,测温过频会影响儿童休息。通常建议,儿童高热时0.5~1小时测量一次,超高热时可增加测温次数。低、中度发热且体温较稳定,可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测一次。家长可做好体温记录,包括测量时间、温度,便于掌握病情,就医时为医生提供参考。

2.适合儿童的物理降温方法有哪些,能用凉水或酒精擦身吗?

适合儿童的物理降温方法主要包括:温水擦浴、适当减少穿着的衣物、降低室内温度等。能否采用物理降温或采用哪种方法,应该以儿童舒适度为判断依据,如果儿童对物理降温感到明显不适,则不建议使用。

不能使用酒精(乙醇)擦身为患儿降温,这不仅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酒精还可能通过皮肤吸收给儿童造成损伤。凉水擦身、冰水灌肠等方法也不推荐使用,容易导致患儿寒战、起鸡皮疙瘩、哭闹和不适增加等。

3.能不能用“捂汗”的方式帮助儿童退热?

不能。儿童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主要依靠皮肤散热,不能使用成人“捂汗”的方式退热。如果穿太多或盖太厚,无法经皮肤散热,体温可能越来越高,还可能导致“捂热综合征”,给儿童带来致命风险,导致悲剧发生。在体温上升期,若患儿出现畏寒、寒战等症状,可适当为患儿增添衣物保暖。体温持续期,则应为儿童创造相对凉爽的环境,适当减少衣物,以儿童舒适为宜。

4.儿童只有烧到38.2℃以上,才能使用退热药吗?

不是的。目前多个关于儿童发热诊治的指南均强调:使用退热药改善发热患儿舒适度十分重要,认为不应单纯以体温决定是否使用退热药,而应该以发热是否造成了患儿不适为依据。如果发热已造成儿童不适如导致精神不振、表情痛苦、身体酸痛等,腋温不到38.2℃也可使用退热药;如果儿童体温超过38.2℃,精神状态依然良好、无其他不适,也可考虑暂时不服用退热药。

5.如何选择适合儿童的退热药剂型?如何预防服药后呕吐?

儿童退热药要选择专门的儿童剂型,目前市面上主要有混悬滴剂、混悬液、退热栓等。一般来说,混悬滴剂比较适合3岁以下儿童,使用滴管方便喂药而且精准;3岁及3岁以上儿童口腔容量、吞咽功能有所提升,可选择混悬液;退热栓是肛用,一般适用无法经口服用药的儿童。

为避免婴幼儿服药后呕吐,建议在喂奶或饭后半小时喂药,喂药后半小时不进食。可通过吸引注意力、成功服药后奖励等多种方式让婴幼儿在安静状态下服药,避免捏鼻子、恐吓等强行喂药行为,以免导致婴幼儿呛咳甚至窒息等危险。

6.儿童使用退热药后,体温没降下来,能否加量或交替服用两种退热药?

一般来说,退热药使用0.5~1小时后开始起效,3~4小时达到最佳退热效果,但一般也仅降温1~2℃,不一定能让体温恢复正常。再次强调:使用退热药不是为了单纯恢复正常体温,更主要的是减轻发热所导致的不适,提高儿童舒适度。使用退热药需注意间隔时间,布洛芬2次用药应间隔6~8小时以上、对乙酰氨基酚2次用药应间隔4~6小时以上,24小时内用药均不超过4次。加量、联合或交替服用两种退热药,均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增加,给儿童带来肝肾损害等伤害,不可取。

退热药的退热效果不理想时,在确认药物无质量、过期、储存及使用方法不当等问题后,可通过降低环境温度、减少穿着衣物、温水擦浴等方式改善患儿舒适度,同时关注儿童状态,必要时就医。

7.儿童服用退热药后,为什么仍会反复发热?

发热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退热药在体内有一定的作用时间,持续作用时间结束后,由于儿童感染或疾病未能完全控制且治疗有一定的过程,儿童很可能再次发热,多数属于正常现象。如果儿童持续高热不退(≥39℃),发热持续超过3天,或伴有明显的呼吸、精神状态改变等,则应及时就医。

8.复方感冒药能与退热药一起使用吗?清热类的中成药能两种一起吃吗?

一定要认真阅读复方感冒药药物成分表,如果含有解热镇痛成分,则不能与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同时使用,否则会造成解热镇痛药过量和不良反应风险增加。建议家长或监护人不要自行给2岁以下婴幼儿使用复方感冒药,应遵循单一成分药物的使用原则,或在医师、药师指导下使用。

如果儿童发热需要服用清热类的中成药,服用一种即可,不建议为退热而同时服用两种及以上的同类药物。

9.儿童发热时需要应用抗菌药物吗?

因呼吸道感染引发儿童发热的病原有很多种,大多数由病毒感染所致。如果是单纯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是无效的。明确存在细菌或非典型病原感染的发热儿童,可以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为处方药品,须经医师或药师综合评估后使用,家长切勿自行使用。如果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后,请遵医嘱用药,不要漏服或随意停药。

10.高热时输液是否使疾病好得更快?

高热时输液不一定使疾病好得更快。多数情况下,发热患儿不需要输液治疗,是否进行输液治疗,取决于病情及诊断,与体温高低无直接关系,应遵医嘱进行。

11.烧太高会不会容易热性惊厥?出现热性惊厥怎么办?

热性惊厥是儿童发热的常见合并症。热性惊厥以6个月龄到5岁的儿童较为多见,多在儿童发烧的第一个24小时内发生,发病时体温常常超过38.5℃。发作时,通常表现为两只眼睛上翻、四肢僵硬或抖动、口唇发绀、牙关紧闭,呼叫时没有反应。大多数儿童热性惊厥发作时间较短,常在3至5分钟后停止,可在儿童惊厥停止后再就医。如果儿童以前发生过惊厥持续状态,或者本次惊厥时间超过5分钟还没有停止,则应立即就医。

如果发现儿童出现热性惊厥,正确的做法是:将儿童放在平坦、不易受伤的地板或床上,松开衣领,让儿童头部偏向一侧或保持侧卧位,如果口鼻有分泌物应及时擦拭掉。惊厥发作时的处理有“三不要”:不要往儿童嘴里塞任何东西,包括勺子、筷子、大人的手指头;不要喂食包括水、药物等在内的任何东西;不要试图束缚儿童肢体,以免造成肢体损伤。

还有不少家长担心高热会烧坏大脑,事实上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发热本身会导致神经损伤。但如果儿童体温持续超过41℃,也就是“超高热”时,必须及时就医。

12.如何判断儿童发热的类型并选择合适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判断儿童发热的类型并选择合适的中医药治疗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发热程度、症状、体质等因素。如低热时,小婴儿、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可以先尝试推拿按摩等外治疗法,高热时可适当应用中药(或中成药)口服。

从儿童症状表现来看,如发热伴有畏寒明显、无汗、流清涕、头痛、身痛等症状,往往是风寒感冒引起,可选用辛温解表类中药(或中成药),如荆芥、防风等;如发热伴有咽痛明显、鼻塞流浊涕、汗出怕风等症状,往往是风热感冒引起,可选用辛凉解表类中药(或中成药),如薄荷、菊花等。同时还要了解患儿的体质情况,如平时是否容易感冒、是否存在脾胃虚弱等,结合病因及体质,综合判断以中医外治为主,还是中药内服为主。同时,要注意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3.缓解儿童发热,有无中医外治方法?

推荐以下按摩方法,对缓解儿童发热有一定帮助。

开天门:自眉心向上推至前发际线正中30~50次;

推坎宫:自眉心向眉梢分推30~50次;

按揉太阳:按揉太阳穴处30~50次;

按揉耳后高骨:按揉耳后高骨下凹陷中30~50次;

清天河水:自腕横纹中点,沿前臂内侧正中线直推至肘横纹中点300~500次。

按摩时需在环境温暖舒适,孩子安静的状态下进行,如孩子哭闹、不适、抵触按摩则不宜进行。按摩前需洗净双手,适量涂抹润肤霜,以免损伤孩子皮肤。按摩力度应适中,在儿童能接受的情况下保证动作的频率及力度,以按摩处皮肤微红,患儿自觉微微酸胀为宜。

14.儿童发热时,饮食上有哪些具体建议?

一是食物应性味平和,可以选择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给肠胃带来负担。二是可适当饮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代茶饮,如金银花泡水、菊花泡水等,有助于缓解发热症状。三是鼓励儿童发热期间适当多喝水,建议白开水为首选,可酌情予以新鲜果汁等,但应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和碳酸饮料,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四是可根据儿童体质和伴随症状选择合适的食物。例如,平时脾胃虚弱建议食用山药粥、薏苡仁粥;平时唇红苔腻、口中异味、大便干结,建议食用山楂粥、南瓜粥等。发热期间需保证水分和营养摄入充足,帮助身体恢复。

15.儿童发热能预防吗?

儿童发热多因呼吸道感染引起,可通过避免儿童呼吸道感染,进而预防儿童发热的发生。

预防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方法有:及时接种疫苗,有助于预防相关病原感染或重症的发生;室内定期通风,保持环境卫生;引导儿童做好自我卫生管理,勤洗手、遵守咳嗽礼仪、科学佩戴口罩、应减少去人员密集通风差场所;均衡饮食,科学运动,保持充足睡眠和心情愉悦,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感染。

多机构联合发布:儿童发热常见问题及应对提示


39健康网版权所有,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

精彩推荐

查看更多 >

猜你喜欢

抢挂专家号,咨询热心导诊MM
百度推荐

精选

进入39健康网首页

查疾病

热门
痛经
荨麻疹
宫颈糜烂
高血压
登革热
尖锐湿疣
妇科
月经不调
阴道炎
子宫肌瘤
男科
包皮过长
前列腺炎
早泄
儿科
手足口病
小儿感冒
小儿肺炎
内科
冠心病
肺结核
支气管炎
外科
肩周炎
乳腺增生
骨质增生
皮肤
湿疹
狐臭
脚气

查药品

热门
六味地黄丸
逍遥丸
金匮肾气丸
云南白药
阿胶
片仔癀
妇科
保妇康栓
调经丸
妈富隆
男科
伟哥
前列舒乐胶囊
养血生发胶囊
儿科
小儿感冒颗粒
小儿止咳糖浆
小儿七星茶颗粒
心脑血管
厄贝沙坦片
血脂康胶囊
速效救心丸
糖尿病
美迪康
消渴丸
拜唐苹
跌打损伤
云南白药气雾剂
云南白药创可贴
跌打万花油

好医院

按专科找

外科
心胸外科
泌尿外科
乳腺外科
肛肠外科
肝胆外科
血管外科
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呼吸内科
内分泌科
肾内科
风湿科
其他科室
妇科
耳鼻喉科
整形科
中医科
皮肤科
心理咨询
按疾病找
劲椎病
脑梗塞
高血压

好医生

按专科找

外科
心胸外科
泌尿外科
乳腺外科
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呼吸内科
其他科室
妇科专家
产科专家
中医专家

按疾病找

外科
烧伤专家
骨折专家
肺癌专家
内科
胃炎专家
高血压专家
冠心病专家
其他科室
头痛专家
湿疹专家
肾结石专家
39健康网-39健康網-合作-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