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即将入冬,脑卒中的患者明显增多起来。10月29日是脑卒中日,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常见病、多发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举行了一场以“体医融合,战胜卒中”为主题的脑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讲座和义诊。
义诊现场,中山三院神经内科主任陆正齐教授解释,“这个时候,早中晚气温相差较大,人体血管会突然收缩,血压容易升高,脑血管承受压力变大。加上天气变凉后,活动量减少,血液流动速度变慢,血液粘稠度增加等众多因素都为脑卒中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因此,陆正齐教授建议,为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成年人最好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预防脑卒中,别忽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据了解,我国每年因脑卒中发生死亡的人数超过百万,存活后多数患者也留有后遗症,随着脑卒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病人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对卒中的预防越来越重视。
尤其是中老年高危人群,他们正通过各种手段来预防脑卒中,“有人把保健品当饭吃,有人长年吃素不沾油,有人甚至到诊所去打清血针。”陆正齐介绍,其实日常生活中就有一项既不用花钱,又能真正预防脑卒中的好办法,但常常被人忽视掉,那就是体育锻炼。
国际上非常多的研究显示,缺乏体育运动是卒中(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更是增加死亡风险的独立因子,而规律的有氧运动能降低慢性病患者的全死因风险。
陆正齐表示,成年人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就可以有效预防卒中。对于中老年人群,更建议选择包括但不限于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
“运动锻炼能起到预防作用,而在已经发生了脑卒中患者中,还能够起到有效康复的功能。”陆正齐说,卒中后患者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体育锻炼和康复训练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
甚至除改善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外,还可以改善他们的情绪、睡眠和社交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例如,通过太极拳等中国传统运动形式,可以帮助卒中患者提高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性,缓解压力,改善睡眠。
过了40岁,要了解自己血管情况
据悉,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心理因素、脑卒中家族史等。
陆正齐表示,如果你年纪超过了40岁,又有2条符合上述的危险因素,建议提前进行颈动脉彩超或脑部CTA(血管成像)检查,了解自己的脑血管情况,是否有发生脑卒中的概率。
当然,脑卒中并不是仅仅只发生在中老年群体中,陆正齐教授表示,30-40岁的人群,每年至少要测量一次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40岁至50岁群体,则还要关注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一旦发生脑卒中如何快速识别?陆正齐表示,记住“BEFAST”口诀:“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S”—Speech是指语言,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T”—Time是指时间,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卒中,请勿等待症状自行消失,立即拨打120获得医疗救助。(通讯员:甄晓洲)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