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正的分娩开始前,准妈妈会出现一些产前征兆,提醒你即将生产了。那么,临产前准妈妈究竟会出现哪些产前征兆呢?下面一起听听三位资深妈妈的分享吧!
案例一:刘女士——宫缩
我刚压迫生小孩的时候有规律的子宫收缩,痛得厉害,后来疼痛越来越密、越来越痛,大约3至5分钟收缩一次,每次持续30至40秒;接下来疼痛的部位会从上腹部转移到下腹部。
解析:
规律的子宫收缩是临产的主要标志,子宫口开大的速度与宫缩的强弱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出现规律的并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或以上,间歇5~6分钟,上腹部较前舒服,进食量明显增多,呼吸较前轻快,少量阴道流血,都是分娩前的先兆。
初产妇整个产程约需12~18小时,而且有些产妇因为某些原因时间甚至会更长,因此,应特别注意分娩是一个需要等待的过程。而宫缩为缩短这个等待的过程起到了关键作用。随着子宫收缩的加强,一方面能促进宫口的扩张,加快产程的进展;另一方面也给产妇带来了下腹部或腰骶部坠胀痛、酸痛或撕裂样痛。
案例二:lyly妈——羊膜破裂
我快要生的时候,裤子有很多液体,呈喷射状自阴道流出。液体接近透明,略显浅黄色,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带有血丝,把我吓了一跳。
解析:
羊膜是环绕在胎儿周围充满液体的囊袋,在分娩期间的任何时候囊膜都会破裂,于是囊内液体可能突然大量涌出,但因为胎儿的头部已经进入骨盆腔,阻塞了它的涌出,所以更多见的是液体一滴滴地流出来。
怀孕期间宝宝在你的子宫里被充满羊水的羊膜囊所保护、缓冲。如果羊膜破裂,液体会通过子宫颈和阴道流出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破水”。对大多数孕妇来说,这通常发生在接近第一产程结束时。有一些准妈妈会在怀孕末期分娩开始前破水,而对另一小部分孕妇来说,羊水会在怀孕37周之前破裂,这就是所谓的羊膜早破。
如果在你分娩之前羊水就破了,一定不要慌张。你可以用卫生巾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会更容易分辨出流出的羊水的颜色。羊水流出的数量会因人而异,可能是很少的几滴,也可能是很大的量。羊水接近透明,略显浅黄色,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带有血丝。如果大量的羊水一下涌出来,可能会把你吓一跳。到了怀孕末期可能会有大约800毫升的羊水。
这时即刻打电话给医院或助产士。即使你没有任何宫缩也需要去医院,因为羊膜破裂后有感染的危险。
案例三:蕾蕾妈——见红
我预产期的2天前见红后进医院,虽然只有淡淡的粉红色血丝,但因为本来就准备要剖腹产的,所以就住在医院待产,其间也没有再见红过。没想到预产期当天准备手术时插完导尿管马上破水了,然后开始阵痛,过了没一会就被推上手术台了。后来手术后很顺利的生下了宝宝。
解析:
妊娠期内,粘稠的、带有血迹的粘液栓子会堵塞子宫颈,在分娩开始前或进入分娩早期阶段时,栓子会从阴道清除出来。所谓“见红”,是由子宫收缩,子宫颈管逐渐扩张,子宫颈里的黏液与子宫颈管壁少量出血混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是子宫开始扩张开大的信号,是开始临产的可靠征象。
以上情况可能发生在分娩开始的前几日,所以要等待,直到腹部或背部出现有规律的疼痛时再打电话给医院或助产士。
一般见红在阵痛前的24小时出现,但也有在分娩几天前甚至1周前就反复出现见红。如果只是淡淡的血丝,量也不多,孕妈咪可以留在家里观察,平时注意不要太过操劳,避免剧烈运动就可以了。如果流出鲜血,超过生理期的出血量,或者伴有腹痛的感觉,就要马上入院就诊。自行入院就可以,不需要叫救护车。
另外还有一些临产前征兆变化也许不为人们所重视:
1)产妇感觉好象胎儿要掉下来一样,这是胎儿头部已经沉入产妇骨盆。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分娩前的一周或数小时。
2)阴道流出物增加。这是由于孕期粘稠的分泌物累积在子宫颈口,由于粘稠的原因,平时就象塞子一样,将分泌物堵住。当临产时,子宫颈胀大,这个塞子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分泌物就会流出来。这种现象多在分娩前数日或在即将分娩前发生。
3)水样液体的涓涓细流或呈喷射状自阴道流出。这叫做羊膜破裂或破水。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分娩前数小时或临近分娩时。
4)有规律的痉挛或后背痛。这是子宫交替收缩和松弛所致。随着分娩的临近,这种收缩会加剧。由于子宫颈的胀大和胎儿自生殖道中产出,疼痛是必然的。这种现象只是发生在分娩开始时。
小编提醒:
生产是每个准妈妈激动又紧张的时候,准妈妈们在生产之前还是要多了解一些生产知识,当产前有一些生产征兆的时候,也不必惊慌、紧张,及时去医院是明知之举。同时大家在选择生产医院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下面是深圳产科好评医院推介: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深圳市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
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
深圳市南山区妇幼保健院
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
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
小编推荐:
你不知的产房私密大揭露
分享:网友MM的顺产经历
临产指导:分娩过程全解析
网友分享超级顺利的无痛分娩过程
产妇实录:VIP病房待产体验心得(图)
产科无痛分娩大揭秘!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实习编辑:杨庆)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