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规范和推进我国血管通路的管理理念,普及并掌握静脉输注国际动态和前沿技术,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主办、BD(中国)支持的2019“国际血管通路高峰论坛(CIVA)”日前在北京隆重举办,国内外血管通路领域的近500位权威专家、学界人士、医护人员出席此次论坛。
随着技术和理念的发展,血管通路早已突破单纯以护理人员为主的认知局限,跨学科联动正在推动血管通路领域迈向更深层次的发展,跨学科交流分享也成为此次国际血管通路高峰论坛的关键词。世界血管通路大会(WoCoVA)合伙创始人、大会主席和组织者Ton Van Boxtel表示:“跨学科团队合作是全球血管通路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如在置管过程中,通过超声或心电图技术的配合应用,能够实现更为精准的定位,同时,跨学科合作也促进了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从而拓展血管通路管理理念、提升治疗效果。”
北京医院副院长、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红认为:“跨学科联动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血管通路管理方案,既是趋势也是使命。静疗学科将继续与多学科携手,通过坚持开放融合的态度、创建高品质的专业平台,推动中国血管通路事业迈向更高水平,保障疾病治疗的生命通路,为更多患者减轻病痛。”
此次血管通路高峰论坛的讲者级别、参会人数、分享主题等均达到了国际水准,诸多顶级讲者立足全球视野、专科发展、跨科联动、影像赋能等主题,围绕行业发展、临床实践、人员培养等维度进行精彩阐述和分享。世界血管通路大会全球委员会主席Josie Stone围绕全球最佳实践标准进行了介绍:“全球最佳实践标准基于循证基础建立,从科学的角度提供了指引,但在推广的过程中仍需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吸收全球的创新成果和成功经验来不断优化。多年以来,中国已经搭建了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也积累了丰富的成功案例,因此中国完全可以将这些经验与全球进行分享,这也对血管通路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
著名血管通路领域专家Kathy Kokotis援引美国和巴西的案例介绍了重症监护领域,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情况:“在美国和巴西,约20%~30%的ICU患者会采取PICC治疗,例如器官造口术、甲状软骨环切、重症肺炎会建议采取PICC,而当患者从ICU转出,或者某些疾病类型,会采用外周静脉置管。”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主任医师、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介入放射专委会常务委员杨正强就影像学在血管通路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包括超声、X光、CT、磁共振等技术在内的影像学评估和引导,对于建立精准且安全的血管通路意义重大。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患者条件、疾病类型等配合相应的措施。影像与血管通路的结合目前正在迅速发展,在推动医护人员技能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倡导患者加深对于这一领域的了解,从而加深医患之间的互相理解和配合。”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老年学组副组长陈伟表示:“安全性是任何治疗手段都需要首先考量的因素,患者受益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跨学科联动的核心就是通过对患者状况的全面评估,制订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以最小的损伤获得最大的益处。要形成这一机制,必须需要多学科的广泛参与。”
随着中国血管通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医疗专业人士正走向国际讲台,与全球分享中国的成果和经验,国际血管通路高峰论坛着力打造血管通路领域国内外学术交流顶级平台,在“走出去”的同时“引进来”,与包括世界血管通路大会(WoCoVA)在内的全球范围学术组织形成密切合作,促进国内血管通路领域进一步发展。会议前夕,国际血管通路高峰论坛顾问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成员涵盖静疗、血管介入、血管外科、营养、超声、重症、急诊、感控等多领域国内外专家,将积极推动国内外学术合作、临床技能专业教育、跨学科融合发展等核心工作的开展。
论坛主办方代表、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副会长周保利教授表示:“此次国际血管通路高峰论坛,国内外专家带来了各自领域的丰富成果,期望通过真知灼见的分享、学术火花的碰撞,加强国内外血管通路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中国血管通路发展,助力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