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绞痛,你的认识可能都是错的!
心绞痛一定会痛?
心绞痛的疼痛部位都是在心脏周围?
心绞痛经过治疗就完全好了,不用再复诊了?
“你的心痛,我的责任”——2019国际心绞痛周患者教育和义诊主题公益活动于2019年4月19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站启动;同时也拉开了首届“国际心绞痛周”中国站的帷幕。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8名专家为近300名患者提供了专题讲座和现场咨询。
随着社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方式改变,心血管疾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而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达2.9亿,其中冠心病1100万。心绞痛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症状。药物的发展虽然使冠心病治疗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患者症状控制和预后并不理想。有研究发现,80%以上经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仍存在心绞痛的症状,约1/3的患者心绞痛未得到控制,我国心绞痛的管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心绞痛’这个名字很容易让公众和患者产生误解,首先会认为一定有痛感,而且疼痛部位一定在心脏附近,其实这些都是误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李建平教授解释道:“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的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时,并不会产生明显的痛感;即使患者有痛感,也可能表现为其他部位的疼痛,比如后背痛、肩膀、手臂疼痛等。这些误解导致很多的心绞痛患者未得到及时的救治。可见,纠正误区,加强大众对心绞痛的认知,将大大改善我国心绞痛管理现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李建平教授致辞
ESC项目中国区协调人、北京大学心脏中心刘兆平教授强调说:“如果患者发现紧缩感、压迫感、烧灼感、窒息感或胸闷等症状,都有可能是心绞痛疾病的征兆,应该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并采用规范治疗。”即使是心绞痛频繁发作的患者中,也有高达44%的患者未得到最佳药物治疗;且45.1%的患者使用抗心绞痛药物不超过1种,药物治疗严重不足。而大多数心绞痛患者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是目前国际上心绞痛个体化治疗专家的最新共识,基于患者个体、合并症和病理生理状态的“钻石型”个体化心绞痛治疗策略正逐渐成为主流。刘兆平教授进一步说明道:“在传统血流动力学药物基础上,能量代谢调节剂可进一步降低81%心绞痛发作。因此我国推进心绞痛规范化治疗的工作迫在眉睫。”
ESC项目中国区协调人、北京大学心脏中心刘兆平教授做疾病科普讲座
积极投入到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施维雅中国区总经理Stephane MASCARAU先生于2019年3月注册成为我国首位外籍心血管疾病防治公益大使,并号召施维雅中国员工身体力行的参与公益项目中。此次,为了帮助心绞痛患者轻松方便的记忆,并最终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施维雅中国的志愿者们编制了“从心出发,快乐健康操”——心血管患者健康生活操。以轻松愉悦的口诀形式,配合简单易行的动作,方便患者记忆的同时,每天3分钟,通过适量运动和愉悦心情获得健康生活。义诊现场,Stephane MASCARAU先生亲自带领志愿者和当天参与义诊的医护人员,现场演示健康生活操,并将相关资料派发给现场参与的患者朋友。
施维雅中国区总经理Stephane MASCARAU先生和志愿者们演示“从心出发,快乐健康操”
Stephane MASCARAU先生表示,“进入中国40年,施维雅中国早已成为中国心血管防治领域的领先者和老朋友。‘你的心痛,我的责任’施维雅中国也早以将中国心血管患者的健康获益视为自己的责任。施维雅中国将继续与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与各地专业医务人员一起,为患者提供创新治疗药物和方案的同时,关注慢病患者的治疗需求,积极投入各项工作,提升疾病认知、诊疗水平,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宏伟目标。”
据了解,作为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认识心绞痛”全球行动中的重要一站,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心血管健康(苏州工业园区)研究院主办,施维雅中国支持的“认识心绞痛,从我做起”行动中国区项目于2018年11月正式启动。并确定每年4月份举办“国际心绞痛周”,提升专业医生和公众对于心绞痛规范化诊疗的认知。2019年作为“国际心绞痛周”的首次举办,获得了全球范围内62个国家的积极参与;携手各国医药健康行业机构、医生、媒体和医药企业的力量,通过线上线下多重方式,提升对于心绞痛疾病的认知水平、全方位改善心绞痛疾病管理状况。
此次于2019年4月19日启动的“你的心痛,我的责任”国际心绞痛周患者教育和义诊活动便成为首届国际心绞痛周的主导项目,将结合专家义诊、系列公益科普宣传、患者教育活动等形式,将于4月19-27日期间,在北京、济南、上海、广州、杭州、乌鲁木齐等地陆续展开,提升公众心绞痛认知水平、改善心绞痛疾病管理状况。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