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14日,“2018中国国际肝胆外科论坛暨首届华人器官移植大会”在北京雁栖湖畔举行。论坛集结了中国海峡两岸、法国、日本、美国4国30余名肝胆外科领域的顶级专家,以“肝胆胰疾病的精准外科治疗”与“器官移植”为主题,开展学术交流和前沿探讨,推动中国肝胆外科事业的国际化发展。
大会由主论坛和5场专题分论坛组成,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省、市1000余位肝胆外科领域医师、研究者。围绕大会主题,演讲嘉宾展开了多元化、多维度的探讨,内容包括精准外科手术、微创治疗手术、肝脏移植、肝胆胰MDT治疗模式、智慧医疗、新型影像诊断技术、数字化外科技术、混合现实技术以及专科护理进展等。5大分论坛则分别以肝胆、器官移植、护理、智慧医疗与医工融合、eMDT为主题,进行专题研讨。学术与实践并行,大会还邀请海内外专家进行手术演示和技艺切磋,通过“美刀”手术视频大赛、“乐享我术”手术视频大赛等,挖掘临床精英和青年才俊。
中国精准外科理论广获国际应用和赞誉
经长期肝胆外科临床工作,结合数千例肝胆胰复杂疑难病历诊治经验,董家鸿院士团队于2006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精准外科”新理念,并整合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外科精髓,创立了精准肝胆外科范式,确立了病灶清除、脏器保护、损伤控制三要素并重的系统化干预策略,构建了以可视化、可量化和可控化为特征的关键外科技术系列,破解了肝胆外科手术中定位、定量、定构和精控的难题,提升了肝脏肿瘤、胆道肿瘤、肝胆管结石症、肝内胆管扩张症、终末期肝胆病等复杂肝胆病的外科治疗效果。
10余年来,董家鸿多次受邀在国际重要学术大会上做专题演讲和手术演示,协同推介了精准外科理念、精准肝胆外科范式和技术体系。现代肝脏外科之父、欧洲外科学会创会主席Henri Bismuth教授评价该体系:“我们在做精准手术,但董家鸿教授是在国际上提出精准外科——这一划时代理念的第一人。”美国移植学会(ATS)主席、纽约长老会医院肝病和器官移植中心主任Jean.Emond教授曾评价道:“过去世界各地都是来美国学习肝胆外科技术,现在中国的肝胆外科技术已经超越我们,应该向中国同行学习了。”他决定派送肝胆外科和肝病内科两名Attending医师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进修。哈佛大学Keith. Lillemoe教授对中国肝胆外科技术给予高度赞赏,认为“在体外肝切除等复杂肝胆外科技术上,清华长庚肝胆胰中心的技术经验,毫无争议地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融合前沿科技引领临床技术革新
“临床技术的提升和飞跃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引领,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使精准外科范式的发展进入新时代。”董家鸿院士说道。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拓展应用已成为热潮。在中国国际肝胆外科论坛13日的大会上,中国医师协会智慧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EDDA科技联合启动了“智能化精准肝胆胰外科技术探索——北极星(L-STAR Project)项目”。
该项目将人工智能成果与方法融汇于精准肝胆外科领域,将通过多学科MDT论证,综合比对海量术前规划和术后实际反馈数据,实现病情评估、外科决策、方案规划和手术导航的智能化,进一步提高外科实践的确定性、预见性和可控性,从而显著提升复杂肝胆胰疾病的外科治疗效果,在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幸福健康需求的同时,提供多层次的优质、高效、便利的健康医疗服务,并极大的改善医疗服务效能,并有效辐射和赋能基层医院,这将使得医学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在精准外科上的整合应用迈入新阶段。
推出三项举措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两年一届的中国国际肝胆外科论坛于2018年举办,推出三项举措,助力这一战略的落地实施。
支援国家西部发展与建设,开展医疗帮扶,在清华大学和青海省卫计委的共同支持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联合发布了“包虫病医疗攻坚计划”,内容包括全省包虫病患整体流行病学调查、疾病救治和长期随访等,双方致力于研究“源头控制—科普宣传—基础研究—药物开发—临床诊疗”的综合防控策略及举措,以达到阻断传染源、降低新发感染者、治疗现有患者、全民共同防御、最终实现消灭包虫病的长远目标。
包虫病是高发于我国牧区的寄生虫疾病,尤其是青海省,多数肝包虫病患者是广泛侵损了胆管、血管的终末期肝胆胰病,对肝脏造成致命性的破坏,常规方法无法治愈,成为广大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董家鸿院士团队在精准肝胆外科范式下,挑战这一国际技术难题,整合运用胆道、肝脏、血管、移植等技术,最终于2016年完成了世界首例的自体肝切除、余肝移植术式,为终末期肝包虫病患者开辟了一条既高效又经济的新途径。本次启动包虫病攻坚计划,将整合国家政府、慈善机构、社会资本多方的力量,攻坚这一致贫传染病。
此外,深入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化,形成全国专科医联体发展布局,大会设立“eMDT”专题分会场,通过肝胆云医院联盟,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北京与14家省市级医院的同步连线,将多学科联合会诊与远程医疗模式相结合,形成具有升级意义的远程医疗联合诊疗计划(eMDT)。通过该计划,让优质医疗资源和高水平医疗服务惠及广大海内外病患,同时为医疗同侪间搭建学术交流和临床培训的网上平台。
围绕国家打造“健康社区”的观念,董家鸿院士还在本次大会上首次提出了“打造智慧型健康社区”计划,围绕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分级诊疗、慢病照护、医养结合等方向,结合区域卫生规划,进行社区规划。如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为龙头在京北地区纵向整合康复医院、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群,构建涵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集预防-治疗-康复-慢病照护为一体的区域整合式分级诊疗体系。并辅以互联网+医疗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区域医联体和专科医联体,使健康医疗服务的模式得到重塑、流程得以优化、效能得到提升,形成智慧型健康医疗社区,服务于国家的“大卫生、大健康”战略。
国际化是国内临床医学学科发展的最终方向
中国国际肝胆外科论坛由黄志强院士和董家鸿院士于2002年发起,致力于国际医学交流与合作,已累计有2万名医师和研究人员参会,200余名国际著名专家参会,成为肝胆胰领域国际交流的高端平台、受到海内外同行的赞誉。今年第八届大会,迎来了Henri Bismuth教授,日本外科协会前任会长Masatoshi Makuuchi教授,国际肝胆胰协会前任主席、肝门部胆管癌现代外科治疗的奠基人Yuji Nimura教授,来自美国的外科并发症分级的创立者Clavien Pierre-Alain教授,美国霍普市医学中心外科学系主任、肝胆外科和基因治疗领域著名专家Yuman Fong教授,美国肝胆胰协会主席Henry A. Pitt教授,来自中国台湾的陈肇隆院士,来自中国香港的范上达院士,来自中国内陆的郑树森院士,樊嘉院士、王学浩院士等,分享最新医学理论和前沿技术。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中日医学交流战略协议的签署。日本国立国际医疗中心理事长Norihiro.Kokudo教授与董家鸿教授共同宣布双方将在共同培养进修医师和国际间会转诊等领域进行实质性合作,推动中日医学交流再上新台阶。董家鸿指出,“创新、整合、特色和国际化发展是我国临床医学学科向着世界一流水平发展的重要战略。清华临床医学亦可通过深层次国际合作交流,提升临床医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与全球影响力,使得全球化发展战略融入临床医学院发展,进一步实现学科水平、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医疗服务和品质的国际化。”
本次大会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专业委员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委会主办,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和器官移植中心、陆军军医大学大医学第一附属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部承办。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