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居女性肿瘤疾病首位。全世界每年约有100 万新发乳腺癌患者,50 万例患者因乳腺癌而死亡。而在我国乳腺癌发病率近年来呈快速上升趋势,据《2015 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报道: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每年以3%的速度迅速增长,每年的新发病例已经约达28.2万,且年龄趋于年轻化。
雌激素(ER)是一种甾体激素,在人体内发现的有3种:雌二醇、雌酮和雌三醇。雌激素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编码595个氨基酸,是分子量为66KD的蛋白。ER有ERα、ERβ两种亚型,ERα基因主要在子宫内容、子宫平滑肌、附睾中表达,ERβ基因仅表达于卵巢、睾丸、前列腺和脑、骨等组织。
生死与共”的乳腺癌与雌激素
似乎看起来雌激素与乳腺癌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却是脉脉相同,生死与共的“同壕战友”。为什么这么说,请听小九娓娓道来。
科学家发现乳腺癌的患者中有70%~80%乳腺癌为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雌激素可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雌激素与乳腺癌细胞增殖试验的体外研究显示,当体内的E2 水平持续≥103pmol /L 时,雌激素促进乳腺正常和新生上皮细胞的增殖,从而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及复发率。同时,体外研究表明,雌激素可促进乳腺细胞的转化和增加乳腺肿瘤细胞的侵蚀性。
此外,雌激素代谢致DNA 损伤机制很多学者认为乳腺癌的发生和暴露于内生雌激素有关,除了雌激素作为生长因子的效应外,雌激素的氧化代谢产物通过共价结合的方式与DNA 形成不稳定加合物,引起脱嘌呤突变而诱发乳腺癌。雌激素受体介导和雌激素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醌类及半醌类物质在基因复制过程中造成的毒性是引发乳腺癌产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此看来,雌激素确实是影响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雌激素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乳腺癌,它同样也能起到治疗的效果。
大量证据表明,乳腺癌表现出对雌激素依赖性,雌激素与乳腺癌的关系是治疗乳腺癌的基础之一。在临床乳腺癌的内分泌药物治疗中,就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治疗与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治疗。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estrogenreceptormodulators,SERM) 20世纪70年代,他莫昔芬(tamoxifen,TAM)开始应用于临床,成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里程碑。TAM 作为SERM,能阻断雌激素和ER结合,从而改变乳腺肿瘤生长依赖的内分泌微环境,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selective estrogenreceptor downregulators,SERD) 2002 年氟维司群被批准用于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开启了内分泌治疗的后AI 时代。氟维司群通过下调和降解ER 调节ER 在乳腺癌中的作用,相对于他莫昔芬,发挥了单纯的抗雌激素作用,且无ER激动作用。
怎样保持体内雌激素平衡?
既然雌激素的变化,对我们的身体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那么如何才能维持雌激素的平衡,让它为我们所用,而不要盲目补充雌激素:其实每一个健康的成年女性,自身都有分泌雌激素的功能,并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因此,除非某些疾病情况,我们并不需要外来的雌激素,因为尽管雌激素有一定益处,却也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危险,我们自身的雌激素是最安全的。
坚决抵制香烟的诱惑:雌激素的合成过程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酶——芳香化酶,而尼古丁抑制芳香化酶的产生,使雌激素的生成减少。吸烟的女人失去雌激素,不仅使皮肤粗糙,皱纹早现,而且平均绝经期提前3~4年。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现象也更加严重。
与豆制品做好的朋友:自然界中一些植物,它们体内也含有“雌激素”。典型并且常见的就是大豆。大豆内含有一种物质,叫做大豆异黄酮,它的分子结构与雌激素非常相似,而且同样具有雌激素的活性,所以大豆异黄酮也被称为植物雌激素。
不过这种植物雌激素的作用只在人体外的试验条件下得到证实,它在体内是否能够替代我们自身分泌的雌激素,还只是科学家们研究的课题。但不管怎么说,与豆制品为友总是大有益处的,因为它还有高蛋白、高钙质、低脂肪等许多优点!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