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靶向药进医保了,自付费用降低了,各种捐赠救助项目越来越多,但患者在有些地方依然不方便,我想为癌症患者多说几句话,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近日,在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发起、阿斯利康中国支持的“肺凡力量”肺癌患者教育项目启动会后的提问环节,臧远胜教授回答完媒体提问,主动向媒体发声,呼吁进一步改进肺癌诊治及患者救助过程中依然存在的难点。
2016年底,第一批24个靶向药经过国家药价谈判后,大幅降价进入上海市医保报销目录,易瑞沙、凯美纳、特罗凯等癌症患者常用药价格近乎“腰斩”,患者自付费用普遍降低50%以上,且经过短暂的药品采购周期后,“开药难”的问题也已成为过去时,患者可方便在上海市二级以上具备大病医保资格的医院开出所需靶向药物。
然而臧远胜教授还有更多期待,在他看来,“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例如,慈善救助流程依然繁琐。
目前,上海市户籍肺癌患者在享受靶向药医保报销的同时,在用药达到一定期限后还可以申请厂家和慈善组织共同发起的慈善赠药,进一步降低开支。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患者或家属需要完整收集相关的就诊资料,发送至指定的审核部分进行审核,目的是审核患者是否会从该药物的治疗中获益,而这一过程需要每一到两个月就重复一次。经常发生的情况是,由于某一个检查报告的漏签字,就需要患者或家属反复奔波至就诊医院,甚至一波三折,这一情况往往在一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患者或家属中出现。
因此,臧远胜教授建议,慈善机构可否简化审核程序,加速审核流程,避免患者诊疗过程中的多次资质审核,异地邮寄凭证等,由诊疗专家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相关治疗,必要时可借助网络进行电子化远程审批,从而为患者或家属减负。
又例如,新药进入医保应加速。
第一批高价靶向药进入医保的成功应用令不少肺癌诊疗专家欢欣鼓舞,臧远胜教授表示,患者自费部分的大幅降低,客观上减少了很多患者的犹豫时间,使相当一部分需要使用靶向治疗的市民得到了及时救助,相当给力;而近年来国外新一代靶向药物层出不穷,若能尽快引入,并加快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缩短医保报销目录更新间隔,将进一步使得更多患者获益。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