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枚金牌!31岁的美国游泳运动员迈克尔·菲尔普斯,在奥运会上目前的成绩让人咋舌。如今的菲尔普斯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名人,而且由于在泳坛的出色表现被大家亲切地称之为“飞鱼”......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这位被光环笼罩着的天才也是一位多动症患者。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名多动症,一种儿童常见的疾病。除了“飞鱼”,还有爱因斯坦、爱迪生、莫扎特等名人也都遭受过多动症的困扰。然而多动症可以说是一个“天才病”,可它同样也会让人走向极端。据国外一项针对青少年犯罪调查显示,在近一千例人中发现患有多动症病史的人占74%左右。
每一个ADHD的孩子都是一个比较麻烦的孩子,然而尽管同是多动症,完全可以培养出来两种截然不一样的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秦炯表示,不能说某些多动症的孩子一定会成为天才,抑或长大一定会罪犯,但正确认识多动症对大人教育孩子肯定是有帮助的。
孩子“多动”不等于多动症
上学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有些家长或者老师在训斥孩子喜欢闹,淘气,多动时说“这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啊”。
秦炯指出,孩子喜欢动并不等于患有多动症。多动症最核心的特点是注意力涣散,易冲动,而且会伴有功能损害。如果孩子只是单纯的喜欢动,不影响学习和人际沟通,也就是说没有功能损害,不诊断为多动症。
相反,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而好动的孩子不一定是多动症。如果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有时候教育者也该反思一下,课堂是不是有些枯燥,是不是适合儿童学习的特点。如果没有这些问题,孩子仍然多动,同时伴有明显的功能损害,这时候就需要找医生来进一步诊断。
多动症的诊断缺乏特异性生物学指标,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由医生综合分析诊断。判断是否为多动症,其核心并不是“动”,而在于脑功能是否受到影响,亦即是否存在功能损害的证据。有些孩子可能系个性独特,并非异常。此外,孩子存在多动症的表现,也有可能是某些疾病引起的,如甲亢,癫痫等,临床需注意排除这些明确的器质性病变。
多动症并非孩子的“专属”
以前大家对于多动症的认知,一般认为是小孩子才有。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秦炯介绍,多动症是一个终身性的疾病。只是成年之后,患者会把过动表现掩饰起来,在人群面前会适当控制。以前不管是教科书还是网络上,大家通用的词是“小儿多动症”。当前国际上采用最广泛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简称DSM-Ⅴ)的标准,将多动症明确归类为神经发育障碍,明确指出多数患者多动症的症状和功能障碍持续终身。
成人多动症虽然不一定像小孩那样“动”,但如果有频繁跳槽,炒老板,换伴侣等行为,可能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秦炯表示,并不是说某些人一跳槽就是多动症患者。但如果对他每天的情绪有影响,起床困难,交作业困难,对老板交代的任务完成起来困难,而且老是拖延,有可能是多动症在作怪。
而在拖延症人群当中,有多动症病史的也不在少数。成人会将症状隐藏起来,尽管身体不动,但是心是动的,所以会有注意力很难集中,喜欢发脾气,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等表现。
家长可以这样去教育孩子
有些家长对孩子患有多动症并不重视,甚至导致很多恶果,这主要体现在情绪,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影响,早期可能是影响学习,人格和人际交流,长大之后就会影响到家庭、事业。如果不加以引导,将来可能会影响别人和社会,例如文章开头所说的容易犯罪的青少年,ADHD是很多孩子精神行为障碍的根基。
而菲尔普斯能够成就今天的泳坛神话,和他母亲对他儿童时期的引导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孩子有多动症,父母可以做什么呢?在此,秦炯给出了以下的指导与建议:
一是宽容。家长要知道孩子的天性,当孩子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候,就认为是一种病态是不对的。除非这种病已经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出现功能受损,影响人际交往等。否则,家长还是要珍视并保护孩子独特的个性,说不定他是一个很有天赋的人,不能把每个孩子都按一个模子雕刻,这样长大以后没有个性与创造性。事实上,有不少ADHD的人群在某一些方面具有是很特别的能力,周围的人,特别是亲人朋友要去珍惜他。
二是鼓励。原则上是多去鼓励孩子,看到他好的一面,一般多动症的孩子容易冲动,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所以经常会受到周遭的批评。但是,如果孩子有一些好的行为,家长就要去鼓励他。例如帮他设闹钟,定一些基本的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任务,如果孩子能够做到,给他一些小奖品,礼物之类,在家信任他,鼓励他,家长也守信用给他一些小奖品,这样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秦炯
最后,秦炯强调,如果儿童出现和年龄心智不相称的明显的注意力涣散、多动冲动症状,尤其是存在学习困难、伙伴关系异常的表现,广大家长和教师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尽早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一旦确诊,积极给予药物和行为治疗,对于及时缓解症状,减轻甚至根除功能障碍,乃至孩子未来的成长和人格发育的健康都至关重要。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