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个肺有3亿个肺泡,80个PM2.5微粒可以堵死一个肺泡,我们生活的环境PM2.5是1155单位,一年堵死三千万个肺泡!3年堵死三分之一个肺!”
每到雾霾天,上面这段话就会时不时地在朋友圈刷屏一下,甚至有些媒体也将其作为权威数据拿来引用。然而,雾霾真的会堵死我们的肺吗?
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金晓光指出,事实并不是这样的。雾霾里的PM2.5颗粒的确可以通过人体的鼻腔、咽喉下行到支气管、细支气管,再进入肺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颗粒就会“堵死”肺泡,因为人体本身有防止肺部感染的自我保护机制。
首先我们的气管和支气管上皮都具有粘液纤毛,纤毛向喉部方向快速摆动,回摆为慢速,可将粘液向喉部运送。纤毛上面的粘液分两层,内层为溶胶,随纤毛摆动而运动,外层为不吸水的凝胶,具有防止内层液体蒸发的作用,因而形成了对吸入异物和颗粒的屏障作用,粘着在气道粘膜上的颗粒由粘液纤毛装置运送至咽部后被吞咽或咳出。另外,在我们的肺部,还广泛分布着巨噬细胞,它具有超强的防御功能,能够清除进入肺泡的颗粒——先将颗粒吞噬,再通过溶酶体酶将其分解清除。
“所以,在短期内,我们体内的保护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清除掉这些吸入的颗粒,但是长期反复大量地吸入,我们的纤毛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吞噬细胞的功能也会下降,从而导致对颗粒的清除能力下降,进而造成一些慢性的损伤。”金晓光指出,这些损伤包括气道的上皮细胞形成慢性炎症、支气管腺体增生、杯状细胞在气道分泌过多粘液等,最终导致呼吸受阻。
也就是说,实际上,雾霾颗粒对于人体的伤害并不是机械性地“堵死”肺泡,而是诱发炎症,形成气流阻塞;并且,不是所有进入人体的PM2.5都会造成气流阻塞,而是没有被人体防御机制清除的PM2.5才会。因此,“一年堵死三千万个肺泡”的说法明显是错误的。
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金晓光
没感觉不表示肺没有受到伤害
有的人一到雾霾天反应就很强烈,觉得咽喉不适,咳嗽、打喷嚏什么都来了;但也有的人,即使处在PM2.5爆表的环境,仍然没有太大感觉。金晓光解释说,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气道敏感性不一样,但是不敏感(没有感觉)并不表示身体好、抵抗力强、肺部没有受到雾霾侵袭。“不管气道敏不敏感,雾霾都会给人体带来伤害,其中最应警惕的就是它会诱发慢阻肺。”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气流受限为特点。在所有肺部疾病中,慢阻肺称得上是最“不动声色”的杀手,因为它在早期往往只表现出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很多患者便误以为是感冒、身体衰老、缺乏锻炼等造成的,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慢阻肺已经成为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的世界上第四大致死原因。我国每年死于慢阻肺的患者有128万,死亡率达17.6%,超过冠心病的死亡率和死亡人数。
“以往慢阻肺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吸烟,慢阻肺患者中90%以上都有吸烟或被动吸烟史。而吸入雾霾跟吸烟对气道造成损害的机理是一样的。所以,长期大量吸入雾霾会为未来患慢阻肺提供可能性。”金晓光说。
“不过,慢阻肺最终发生与否,不仅与外因有关,也与内因有很大关系”,金晓光进一步解释,所谓的内因就是基因易感性。很多人都吸烟,但并不是所有吸烟的人都会得慢阻肺,这就是基因易感性所带来的差异。
“如果你既吸烟,同时又对这个敏感,那么就容易在长期反复刺激后诱发慢阻肺,雾霾也是同理。”金晓光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有大型的、确切的研究,但是长期在雾霾环境下生活,N年以后慢阻肺的发病率肯定是会上升的。
这几类人应该高度警惕慢阻肺
金晓光提醒,有四类人应该注着重预防慢阻肺的发生。
一是长期接触粉尘的工人;二是烟民;三是有慢阻肺家族史的人;四是小时候肺没有发育好的人。
那么,应该如何预防呢?当然是根据发病原因来预防。如果是有职业暴露危险的人,那么最好能做一些职业防护,包括戴能够过滤粉尘的口罩等;如果已经出现症状,尽量改变一下职业,减少粉尘接触。如果是烟民,那么就戒烟,这在疾病的任何阶段都是有用的。如果是气道敏感的人,尽量做到及早发现,规律治疗,不让持续性的气道痉挛发展到不可逆的地步。另外,新生儿及儿童应避免反复呼吸道感染。
金晓光强调,不管是高危人群还是普通人群,雾霾天都应该减少出行,不得不出行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防护,佩戴能够滤过PM10和PM2.5的口罩。在家的时候,能够使用空气净化器就使用空气净化器,一切以“少吸入”为原则。
“不要认为频繁切换环境会引起身体不适,也不要认为长期待在空气好的地方会降低我们对于恶劣环境的承受能力。总而言之,能待在空气好的地方就不要待在空气不好的地方。”金晓光说。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