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输液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它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不到一分钟即可遍布全身,起效迅速,因此大家一有头疼脑热、胃疼腹泻,就用这个方法“救急”。近日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尽管很多人已经开始认识到输液的危害,但仍有不少人经常输液,并主动要求输液。春季是各种疾病的高发期,也是各大医院输液室最忙的时候。本期,本版特邀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张继春、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高恒淼,帮大家远离输液时的常见误区。
影响 相当一个小手术
多数人输液是认为它效果更好、见效更快。张继春认为,从总体来说,输液并非最佳给药方式,它可能带来“三高”问题。
感染风险高。外用皮肤软膏、滴眼液等外用药操作简便、风险低,药物多在局部起效,对身体其他部位影响较小。口服药的风险居中,因为它虽然通过胃肠道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但一般需要30~60分钟起效,且通过肝脏代谢“解毒”,正确使用时较为安全。输液相当于一个小手术,有感染的风险,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一旦出现问题,将迅速出现全身症状。
花费成本高。不少人抱怨输液贵,因为输液除了需要付出药物成本,还要付出管道(如输液器)费用和输液费,输液的时间成本也较高,不仅一次需要1~2小时甚至更长,如果是抗生素输液,可能还需要连续3天甚至更久。
不良反应比例高。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58.7%是注射剂引起,与2012年相比升高了两个百分点。由于输液是将药物送入血液循环,不良反应发生更快、更严重,药物代谢排出体外的时间也较长。
风险 容易过敏伤心脏
与口服、外用药物不同,输液时,除了药物本身的副作用外,还可能带来一些额外风险。
引发输液反应。输液需要遵循无菌原则,并受到患者体质的影响,发热、过敏性休克、静脉炎等都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张继春表示,输液的药物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微粒,如果它们堵在细小的血管中,可能聚集,引起栓塞。
增加循环负担。输液需要把药物溶解在盐水或糖水中,如果一次输两袋500毫升的液体,相当于短时间增加了1升的血容量。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人,正常情况下全身血量约为4~5升,粗略估算,输液1升相当于加大了20%的循环负荷。老人的心肺功能较差,尤其是有心衰等心脏病的老人,频繁输液的风险更大。
加速过敏和耐药。药物过敏可能引起休克等严重后果,输液时药物迅速进入血液,过敏可能更快出现,症状更重。同时,如果输抗生素,相当于把抗生素带到全身,更容易引起耐药。
但张继春提示,经过各项检查,医生认为确实需要输液时,不应拒绝,而应遵医嘱输液并注意观察症状。
误区 治疗发烧好得快
在一些基层医院,儿童是过度输液的重灾区。高恒淼提示,目前家长对儿童输液还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发热输液好得快。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热,如果体温不到38.5℃,可通过多喝水、温水浴等物理方法缓解。体温高于38.5℃可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感冒多是病毒引起的,不需用抗生素。即使是合并细菌感染,医生也需通过检查,确定用哪种抗生素。“多数情况下,感冒合并细菌感染时口服抗生素即可,只有出现脑膜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时才需输液。”高恒淼说。
腹泻、呕吐引起脱水,应输液补充。腹泻、呕吐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只有细菌感染才需用抗生素。脱水不太严重、能口服的患儿,口服补液即可。只有脱水严重、频繁呕吐、吃不了东西才需输液糖盐水补液。
干涉医生开药。高恒淼指出,医生开药应当以患儿的病情为主要依据,目前在临床上,还存在家长主动要求给儿童输液的情况。如果家长有疑问,可以与医生沟通,但不应干涉医生判断病情。
认为输液很安全,没有什么危险。高恒淼提醒,就像前面提到的,输液的风险远高于口服给药。儿童的表达能力有限,输液时出现异常反应时,不像成人一样能直接表达,因此不易发现,比成人更危险。所以输液过程中要严密观察儿童症状,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和医护人员沟通。
成分能口服的别输液
此次网络调查显示,13.2%的人输液常用抗生素,6.3%输液是为了腹泻时补液,11.8%的人从未关注过输液成分。其实输液时很多成分是没有必要的。
抗生素。抗生素多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并不是万能“消炎药”,很多疾病不需要使用。外用和口服抗生素很多时候就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一般没必要输液。
糖盐水。腹泻和呕吐是许多消化道疾病的常见症状,可能引起脱水和水电解质失衡等问题,张继春说:“轻度脱水可以用口服补液盐,建议有胃肠道疾病患者的家庭备一些。”腹泻不代表不能吃东西,只要还能口服,就不建议通过输液方式补液。
活血针。每年秋冬季,都有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的“老病号”要求医生开“活血针”,希望能防病。临床上起活血作用的注射剂主要成分是丹参、三七和银杏等,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提前注射这些药能预防心脑血管病发作。中药成分复杂,通过输液方式给药,会增大不良反应风险。
高恒淼提醒大家,儿童的身体发育不完全,肝脏的代谢功能和肾脏的排泄功能都不如成人,生病时身体各器官功能更弱,输液给他们身体带来的负担更大。不必要的输液相当于把脆弱的孩子暴露在感染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双重风险之下,十分危险。
美国:护士输液先考证
美国对输液的管理十分严格,医生对不良反应和抗生素的使用都很谨慎。不到重病或紧急抢救,医生不会给病人输液。在中国,每个护士都能进行静脉注射操作,但在美国,静脉注射不能由普通护士实施,有专职护士负责。普通护士需具备不少于两年的临床护理经验和至少一年的临床输液治疗经验,并通过9个科目的考试,才能获得由静脉护士认证学会颁发的静脉输液专职护士资格证。
此外,在确定要给病人输液后,医院也有严格的操作过程,尤其是保证无菌操作,预防输液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和出现耐药。其中,对抗生素耐药的预防是谨慎输液的重要原因。
日本:门诊患者很少用
在日本,输液并不是医院的主要工作内容。日本定义输液在急性期疾病(心跳停止、意识障碍、昏睡、呼吸停止、休克、外伤)、外科手术、体液减少、电解质异常,经口进食困难的场合使用。医院门诊很少输液,住院部的患者在确认出现尿路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细菌感染时,医生才会开抗生素,并以口服为主。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