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急诊工作多年,我眼看着医院门诊量一天比一天多,其中很多患者认为打针输液才是有效的治疗途径,往往因感冒、胃炎、体表非污染创伤、关节扭伤等疾病就诊时,指定医生开静脉输液。由于医患矛盾增大,医生往往会迁就患者。殊不知,这样不仅对原发病的治疗没有直接作用,还有导致静脉感染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WHO)2014年采用最新数据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由于不安全注射,估计2010年多达170万人感染了乙肝病毒,31.5万人感染了丙肝病毒。WHO近日强调,减少不必要的注射次数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每年全球共有160亿次注射,其中许多并无必要,或可通过口服药代替。
有种观念认为,只要穿刺技术足够好就能避免感染,但这只是预防静脉感染的一小部分。静脉穿刺术本身就可以损伤血管壁内皮细胞,引起一定程度的炎症介质聚集和血管痉挛。而各种刺激性强的化学药物、静脉留置针的推广不足、选择穿刺部位不当、局部消毒不严、不注意预防输液微粒、患者自身因素等,均可导致并加重静脉感染风险。长期反复接受静脉穿刺,会使血管壁受创严重,可诱发静脉炎、痉挛、血栓等疾病,最终导致静脉硬化、闭塞,直至形成溃疡。
因此,对于症状较轻且病因明确的常见疾病,要养成“能口服就别打针”的观念,在医院就诊时应听从医生安排的给药方式。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