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第一杀手,为了唤起公众对心脏健康的认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2014年心脏健康教育周的主题定为“关注心房颤,远离脑卒中”,活动时间为6月5日-10日,其中6月6日为第二届房颤日。
在4月23日举行的2014年心脏健康教育周启动与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心律失常联盟(A-A-China)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继鸿教授介绍,在过去三年来,中国心律失常联盟组织开展了多场次义诊和患者健康教育活动,但在活动中发现公众对心血管健康知识的需求巨大,因此今年将一年一度的“心脏节律周”更名为“心脏教育周”,扩大了健康教育范围。
提到心脏健康,就不得不说房颤。在我国,房颤患病率为0.77%,按人口算,我国3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患者达420万,而在伴有心脏病或心力衰竭的患者中,房颤更为常见。研究表明,与正常人相比,房颤患者的卒中危险增加5倍,而由房颤导致的脑卒中病情更重,50%以上的患者致残甚至死亡。
房颤危害大,多数人却并不重视,因此今年的心脏健康教育周的主题定为“关注心房颤,远离脑卒中”。郭继鸿教授说:“房颤有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慢发性房颤三种类型,如果怀疑自己是房颤,就应该尽快就诊。”
一些患者认为房颤没有任何症状就不需要治疗,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房颤的危害并不取决于症状的轻重,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心脏会逐渐扩大,还会增加心力衰竭及脑卒中的发生可能,最终增加死亡风险。
国内外指南均建议,房颤患者需要接受抗凝治疗,但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或临床试验显示,我国绝大多数房颤患者没有接受抗凝治疗。
房颤最主要的危害是由血栓栓塞,特别是脑栓塞引发的死亡,服用抗凝药物是降低房颤患者死亡的最有效措施,但很多患者由于担心药物的出血风险,不愿意使用抗凝药物,这时候就要依靠健康教育。
在过去两年内,中国心律失常联盟每年组织心脏节律周,全国共有十几个省市的50多家医院积极相应,在一周内开展了义诊和患者教育活动,受到了患者和公众的积极响应和热情支持,今年的心脏节律周也将在全国各地同时开展活动。
专家简介:郭继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医院管理委员会内科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心律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电学会主任委员,中国AA(心律失常)联盟主席。出诊信息>>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