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与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听力障碍的阴霾却袭扰着人类。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世界有轻度听力损失者近6亿,中度以上的听力损失者2.5亿。
我国有听力障碍残疾人2057万,居各类残疾之首,占全国人口的16.79%。,其中七岁以下聋幼儿可达80万,每年还将新产生聋儿3万余名。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些人的社会交往和个人生活质量。
我们听到的声音,实际上是由某个发声体发出的、有一定频率范围的振动波_声波。人的耳廓像一个卫星接收器,能接收声波,并将其汇聚到外耳道,然后,再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可带动与之相连的听小骨,而听小骨的活动又可将振动传到内耳。
在内耳中的毛细胞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生物电信号传入听神经,再通过听神经输送到大脑的听中枢,经过大脑听觉中枢分析产生听觉,由此我们才真正“听”到声音。
诸多原因都可以引起耳聋,根据耳部受累部位,我们可将耳聋分为三种类型:传导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主要是由于耳蜗内的毛细胞缺失或受损引起,一般是永久性的。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让重度及极重度耳聋患者恢复部分听力的唯一有效疗法,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对它的研制工作,但直到20多年前才开始用于临床。
人工耳蜗或“仿生耳”是高科技的奇迹。人工耳蜗是一种特殊的声——电转换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将环境中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将电信号通过植入的电极传入患者耳蜗,刺激耳蜗残存的听神经,从而产生听觉。人工耳蜗与助听器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工耳蜗可以绕过受损的内耳,直接刺激听觉神经纤维,使病人重获听力,而助听器却办不到。人工耳蜗适合于重度至极重度的听力障碍者。
但不是任何耳聋患者都能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耳内严重畸形、无耳蜗畸形、严重智力障碍、无法配合语言训练以及身体状况较差、患有不可控制的癫痫等情况的患儿都不能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
人工耳蜗植入适用标准为:
1.语前聋最佳年龄为12个月-5岁,各年龄段的语后聋
2.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
3.佩戴合适的助听器无效果或效果不佳
4.无手术禁忌
5.家庭和(或)植入者本人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6.有听力语言康复教育的条件
植入人工耳蜗后并不意味着孩子就会说话了,听觉言语康复训练是聋儿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能否恢复到有声世界的重要环节。人工耳蜗使聋哑人彻底告别无声世界,去聆听语言、去感知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去欣赏美妙的音乐。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