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每个新生命的到来都是一个新的奇迹的发生。而每一个家庭也希望能够拥有并养育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这时就需要是准爸妈们需要去学习。现如今,部分90后也已走进这个行列当中为人父母,大多又是独生子女。初为人父人母,时常会感到紧张,即使通过网络、人群了解到新生儿的护理也并非科学、全面。
为解家长之忧,让初为人父人母更加了解新生儿特点并科学护理新生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3年12月20日展开最后一期“儿童健康大讲堂”健康教育课堂,由院内从事20余年经验丰富的新生儿中心副主任医师杨学芳讲解《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新生儿的分类: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后期待脐带结扎到28天以内的婴儿。新生儿的各系统脏器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免疫能力低下,体温调节功能差,易感染,护理起来要精心、合理、科学。父母要注意他的胎龄、体重和胎龄的关系以及出生周期。
一、按照胎龄分类:分为足月儿、早产儿与过期产儿。
足月儿:指胎龄满37周至42周(260~293天)的新生儿。
早产儿:指胎龄满28周至未满37周(196~259天)的新生儿,其中第37周的早产儿因成熟度已接近足月儿,又称过渡足月儿。
过期产儿:指胎龄超过42周(294天)以上的新生儿。正常情况下,瓜熟蒂落37-42周的孩子为健康的宝宝。
二、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分类:
1.小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胎龄是足够的,为37-42周之间,是足月的孩子,但体重是在平均胎龄出生体重正常体重之下的早产儿。
2.适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与孕周是相符的,如37周的孩子,2000g-2500g以上的孩子。
3.大于胎龄儿:最常见的就是巨大儿,指胎儿体重在同孕龄正常胎儿体重的第90百分位数以上,或高于同孕龄正常胎儿体重值二个标准差。
三、按照出生周期分类:
1.早期新生儿:生后1周以内的新生儿,子宫处于内外环境转变的过程,早期发育并不完全,患病率和死亡率也是在整个新生儿期较高,额外强调需要加强监护与护理。
2.晚期新生儿:出生后第2周至第4周末的新生儿,新生儿能够适应从子宫到外界的环境,一般情况下体征是较为平稳,后期呼吸道和消化道的护理要做好。
新生儿之所以和大病房中的婴儿不同,在于它本身是一个极小的人体,我们需要从呼吸、神经、肾脏、循环、睡眠、泌尿、体温、血液等各个器官全部包括在内,悉心照料。其中一个出现问题,其它器官随之也会受到影响。
常见现象
新生儿鼻堵现象最为常见,由于新生儿鼻腔较窄,鼻黏膜丰富,外因室内温差、湿度导致,黏膜充血、水肿会造成鼻堵。建议家长可以使用棉签沾一点盐水,给新生儿擦拭,鼻堵会造成呼吸功能受损。
新生儿呼吸为辅式呼吸,肋间肌薄弱,主要靠膈肌的升降,这样外界就不能增加辅压。新生儿呼吸运动浅表,呼吸频率较快,每分钟约40次,所以每分钟呼吸量并不比成人低。出生后前两周呼吸频率波动较大,这是新生儿正常生理现象,新手爸爸妈妈不要过度紧张。如果新生儿宝宝,呼吸不规则每分钟呼吸次数超过了60次,或少于20次,就应引起重视,并及时就医。
消化系统:吐奶与溢奶现象也属常见现象,新生儿出生后胃属于平坦状态,胃中没有食物来下坠,胃容量较小,新生儿咽-食管的括约肌,在吞咽时还不会关闭,食管不蠕动,食管下部的括约肌也不关闭,这就造成了新生儿吃奶后容易溢乳的原因。
胸腔到腹腔穿过的地方则为膈肌,肌肉的收缩能力要比食道的收缩能力强,所以母乳喂养的宝宝,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浓度,较牛乳喂养的要高,这是母乳喂养的最大好处。刚吃完奶不久流出一点奶,或是半小时左右突然宝宝反一大口都属于正常现象。而吃奶次次吐,或是一天要吐5、6次这样现象,已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就要及时就诊。
黄疸亦是是基本、常见问题,分为生理型和病理型。生理黄疸根据胎儿本身足月儿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5~7天可以消退,一般不超过两周;而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黄疸,7~9天可以消退,最长可延长到3~4周。一般而言,生理性黄疸并不需特殊处理,多带宝宝到户外晒晒太阳,能够有效帮助退黄,但不要让宝宝直接在猛烈的太阳下照射,以免强烈的紫外线伤害宝宝稚嫩的皮肤。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