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灾难医学兴起
中国工程院王正国院士、国际急诊医学联合会理事王一镗、国家地震局总工程师、国务院应急办参事曲国胜、灾难医学分会主席刘中民、中国国际救援队队长侯世科、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健康报》总编王硕、国家卫计委应急办处长李正懋等参加本次大会并做主题发言。
灾难医学作为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兴起于汶川地震之后。本着“始于灾前、重于灾中、延于灾后”的学科理念,主委刘中民认为:所谓灾前,包括灾难医学救援体系的建立、专业队伍的培训演练、预案的建立、设备的研发;灾中包括现场搜救、检伤分类、徒手心肺脑复苏、后送转运等;灾后包括环境的消杀灭净、尸体处理、疾病防治、心理救援、机构重建等。灾难医学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救援体系。
来自国内二十多个省600多位的灾难医学分会委员参加了本次会议,80余位代表作了发言,当日参会人员共提交400余篇论文,会议闭幕推迟30分钟,盛况空前。会议主题涵盖灾难医学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灾难医学整合各类学科的特点。
作为灾难医学分会常委,著名媒体人白岩松参加此次会议并作“在沉静中曲直前行“的主题演讲,针对灾难医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社会救援定位定名很关键”、“72小时的概念需要民众理性评估”、“未来五年应该有更高的要求”,作为媒体人,角度独特但发人深省。
芦山地震抢救措施明显强于汶川
作为本次大会重要议程之一,5月11日晚,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召开全国青年委员成立会,吸纳来自全国各地53位青年委员,成立了一支灾难医学的年轻队伍。
本次会议上,灾难医学分会青年委员、来自华西医院的曹钰教授首次公布了《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医学救援对比性分析》。作为两次地震的转运后方医院重症监护室负责人,曹钰通过亲身经历阐述两次大地震的后方抢救,以数据作对比,指出芦山地震死亡率、致残率、截肢率的大大降低:“在救援过程中前方、后方救援力量对于“分工明确、分级救援”的重视,对于重症伤员的第一时间集中转运收治大大降低了危重病人的死亡率。”这同时证明国内医务界灾难医学的进步。(通讯员:李静 孙钰)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