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疲劳综合症中医分为10大型
(1)气虚型
临床表现:一般症状有面色晄白、头眩耳鸣、心悸短气、动则汗出语声低微、倦怠乏力等。如气虚不能固摄血液,可使血不循经,发生崩漏便血、衄血等慢性出血病症,称为“气虚不摄”。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传统疗法:腹针疗法、温箱灸疗法等。
(2)气血两虚型
临床表现:气虚:即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气虚则畏寒肢冷、自汗、头晕耳鸣、精神萎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血虚:面色无华萎黄、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
传统疗法:敷脐疗法、隔物灸疗法等。
(3)气阴两虚型
临床表现: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采用益气养阴治疗。面色苍白,口干咽燥,目涩无泪,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手足心热,舌质红胖,边有齿印,脉细濡。
方药:四君子汤合左归饮加减。
传统疗法:切脉针灸疗法、药醋疗法等。
(4)气虚夹郁型
临床表现:症见神疲乏力,气短微言,心烦不寐,思维混乱,倦怠健忘,悲愁难欢等。女性还可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闭。
方药:启脾丸加减。
传统疗法:耳穴疗法、中医五音疗法等。
(5)气虚夹瘀型
临床表现:气虚则畏寒肢冷、自汗、头晕耳鸣、精神萎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血瘀:如瘀阻于心,见胸闷,心前绞痛,口唇青紫;瘀阻于肺,见胸痛咯血;瘀阻肠胃,见脘腹刺痛,呕血便血;瘀阻于肝,见胁肋刺痛,或有痞块;瘀阻于肢体,见肿痛或青紫等。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传统疗法:刺血疗法疗法、砭石砭术疗法
(6)肝脾不调型
临床表现:肝气郁结和脾虚不运。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苔白或腻,脉弦。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传统疗法:平衡火罐疗法、正骨推拿疗法等。
(7)肝肾阴虚型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健忘失眠,潮热盗汗,睡眠异常,小便异常等。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传统疗法:腹针疗法、药醋疗法等。
(8)脾肾阳虚型
临床表现:下利清谷,或泄泻滑脱,或五更泄泻,畏寒肢冷,小腹冷痛,腰膝酸软,小便不利,面色(白光)白,或面目肢体浮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传统疗法:雷火灸疗法、艾箱灸疗法等。
(9)脾虚痰湿型
临床表现:疲劳,痰多,四肢怠惰,不欲饮食,食后胃脘不舒,便溏等
方药:香砂六君子丸合平胃散加减。
传统疗法:刮痧疗法、热敏灸疗法等。
(10)湿热内蕴型
临床表现: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疗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尿短赤,脉濡数;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伯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传统疗法:平衡火罐疗法;刮痧疗法等。
生活保健:让你远离慢性疲劳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过度疲劳的感觉,但大多数人都不会把这当回事,认为休息一下就会好。由于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与劳动节奏加快,紧张度增强,特别是脑力劳动者,紧张程度和所遭到的影响更为明显。专家指出,生活中人们只要避免长期劳累或短期高强度工作,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及早发现、治疗和控制慢性疾病,正确对待工作,量力而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善于自我化解压力,慢性疲劳综合征是可以预防的。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工作放松:勇于承担;缓急安排;紧张工作;情绪轻松。
充足睡眠:睡眠是解除疲劳的重要方法,充足睡眠应着眼于提高睡眠质量。
适量运动:慢跑、太极拳、按摩、瑜珈功,或者唱歌、唱戏(即腹式呼吸),都是舒缓紧张放松神经的好方法。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王慧明 通讯员:吴远团)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