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一让,急诊抢救!”1月3日傍晚约6时,医护和患者家属护送着一辆抢救车床在前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急诊科的道路上飞奔。
58岁的吴先生(化名)突发心脏骤停,友人跑向附近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求助,该院急诊科秦伟强医生和童镜媛护士立马推着车床和抢救设备前往救援。一路上,童镜媛护士跪在车床上持续为吴先生进行心外按压,为他赢得了宝贵生机。
跪在车床上做心肺复苏,一场20多分钟的抢救让他再次有了心跳
2023年1月3日下午约6时,吴先生在与朋友闲聊时,突发意识障碍、神志不清、二便失禁,朋友大声地呼喊他,但此时吴先生已经完全没了反应,甚至出现了抽搐的情况。情急之下,吴先生的朋友突然想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距离两人所在地非常近,着急的友人赶往医院急诊分诊台,呼喊医护人员。
急诊医护人员闻讯后,迅速响应,在院区2辆一线救护车均已出车的情况下,考虑到目的地不远,医护团队马上推着急诊科内随时准备用作院内抢救的车床,带着抢救箱、除颤仪等设备奔跑着赶往现场,不到2分钟,医护团队就在吴先生友人的带领下到达了现场。
经过检查,秦伟强医生发现吴先生此时已经心跳、呼吸骤停,大动脉搏动消失,“我们快速识别到患者发生了心跳骤停,非常危急,这个时候时间就是生命,要马上开展心肺复苏抢救。”童镜媛护士回忆道,将患者抬上车床后,她也一个翻身跪坐上去,一刻不停地为吴先生进行心肺复苏。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童镜媛护士跪在车床上为吴先生进行心外按压(监控截图)
争分夺秒,一路与死神“抢人”,急诊医护团队一边为吴先生进行心肺复苏,一边将他转送到医院急诊抢救室。在急诊科副主任李莉副教授的指导下,急诊团队为吴先生持续进行心肺复苏和气道管理,并行气管插管,先后电除颤4次,注射肾上腺素。经过20多分钟的抢救,吴先生恢复了自主心率和自主呼吸,抢救成功!
急诊团队为吴先生开展抢救(左)后,吴先生心跳、呼吸恢复(右)
铅衣战士“接力”,为急性心梗患者打开了生命的“绿道”
然而,新的难题再次横亘在团队面前:吴先生的血压仍未恢复。结合吴先生的病史,医疗团队考虑他很可能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导致的心源性休克,且伴有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指征。急诊科立即与心血管内科、心导管室取得联系,医院为吴先生开放绿色通道,为他进行急诊冠脉造影,造影结果提示回旋支近段完全闭塞。
一面是生命体征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室颤等风险,一面是一分一秒都不容错失的抢救时机,心血管内科在与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充分讨论后,征询了吴先生家属的同意,决定为其安排介入手术。
在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心导管室主任罗年桑教授的指导下,心血管内科林永青副教授、张坤副教授为吴先生快速开通了血管通道,“铅衣战士”在无影灯下为吴先生在回旋支植入了2枚支架,并行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植入术辅助循环,手术后,“生命的接力棒”交到该院重症医学科二区手上。
吴先生术前(左)、术后(右)对比图
吴先生在ICU二区接受治疗
多器官功能保护,“沉睡”五天的他在生日前夕“苏醒”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ICU主任王吉文教授介绍,像吴先生这样经历心脏骤停的患者,由于全身性缺血与再灌注的影响,在自主循环恢复后极易发生广泛的组织器官损伤,其中,心脏骤停后发生的脑损伤为心脏骤停后缺血缺氧性脑病(CPAAHIE)。
由于大脑对血液、氧气需要量很大,因此大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极低,王吉文教授团队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考虑吴先生心肺复苏时间较长,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引起的脑水肿可能性极大,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有效治疗极大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团队当机立断启动亚低温保护策略、营养脑神经药物以改善神经功能及使用甘露醇脱水治疗等措施。
王吉文教授介绍,心脏骤停时间较长或心肺复苏后持续低血压状态,则极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其中,常发生肝肾衰竭,容易累及胃肠道。吴先生的治疗过程中,团队有效地避免了急性肾衰竭的发生,并帮助他的肝功能受损在短时间内得以改善,防止继发感染,并尽早地恢复肠内营养。
经治疗后,吴先生在入院后第4天神志开始逐渐恢复,第5天神志清醒,第6天顺利撤离IABP及拔除气管插管。
入院一周,正好迎来了吴先生59岁的生日,通过线上视频,牵肠挂肚的家人终于见到了吴先生。“我的精神挺好的,你们别担心,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又‘新生’了!”吴先生跟家人说道。
1月12日,吴先生顺利转往普通病房,目前正在进一步的恢复之中。
吴先生与家人视频庆祝生日
(编辑/杨美云 通讯员/黄睿、李子樱 图片/医院供图)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