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营养科夏燕琼主任医师、林惠芳主治医师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小的时候胖一点没关系,尤其是老一辈的,更是喜欢用“白白胖胖”来形容孩子,觉得孩子胖乎乎挺可爱的,还认为孩子长得好、长得健康!然而,医生提醒:儿童肥胖,比成人肥胖的危害更大!
11岁的吴同学(化名)虽然不怎么爱吃肉,但却是个偏爱各种零食、甜食、饼干和油炸食品的小胖墩,而且平时还不怎么爱运动,也经常熬夜,一开始妈妈觉得孩子胖一些也没什么,但看着小吴日渐圆滚的身型,身高却不见长,而且还常常稍微动一下就喊累,这可急坏了妈妈。
妈妈赶紧带他去医院看,医生经过检查后发现,小吴不仅体重超标,而且还查出空腹胰岛素升高等问题。后来在营养科体重管理门诊专业营养师的帮助下,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小吴终于成功减重6.2kg,腰臀围测量值由80.5cm/88cm减为71.5cm/81.5cm,胰岛素也逐渐恢复了正常,还长高了2.7cm,整个人也变得开朗自信起来了!
儿童肥胖,比“中年发福”危害更大
肥胖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过多脂肪积聚、体重超过参考值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近年来,我国学龄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持续改善,但超重肥胖问题不断突显,有报道,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达到10%。
儿童肥胖除了与遗传、胎儿期营养过剩、内分泌等因素有关外,还跟孩子平时缺乏运动及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密切相关,家长不合理的饮食行为和生活习惯,以及孩子自身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和饮食行为,都有可能会吃出“小胖墩”。
“小胖墩”常给人以“臃肿、笨拙、迟钝”等印象,因此常被同伴嘲笑捉弄的对象,慢慢地,他们可能会不愿参与到集体中,逐渐变得内向、孤僻,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社交和心理。此外,与正常儿童相比,超重肥胖儿童更易发生糖脂代谢紊乱,引发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甚至糖尿病,并增加高血压、脂肪肝、高尿酸血症等风险,肥胖还可影响孩子性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长发育和性成熟,增加性早熟、女孩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风险。而且,儿童肥胖相关的危险还可持续至成年期,儿童肥胖也是成年期肥胖的重要原因,有报道,6岁以前肥胖的儿童,大约有25%可能成为成年肥胖,当肥胖持续到青春期时,成年胖的危险性就增加到75%。因此,儿童肥胖,比“中年发福”危害更大,儿童肥胖的问题不容忽视。
做好这几点,拒绝做“小胖墩”
那么,不想让胖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平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1.学会判断孩子是否属于超重肥胖
判断孩子是否超重肥胖,不能只盯着体重的数字看,说超过多少斤就算胖,还需要结合身高,最常用的指标是体质指数BMI(kg/㎡),即用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不同年龄段儿童超重与肥胖的范围,可以参考下表:
6~18岁学年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性别年龄别BMI界值范围
资料来源«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586-2018)(医院供图)
2.“管住嘴”
很多的“小胖墩”都是吃出来的,如婴幼儿期喂养过度、过早添加固体食物,学龄期过多进食高脂肪、高糖、高能量食物,含糖饮料、薯片、饼干、膨化食品等零食进行过多,进食过快、暴饮暴食,不吃早餐、午晚餐进食过多,膳食过于精细、蔬菜水果进食过少等等都是导致儿童肥胖的重要原因。因此,家长平时要注意科学合理搭配。学龄期儿童做到一日三餐,适当加餐,定时定量,饮食规律,搭配合理,尽量少吃高盐、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足量饮水,首选白开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更不能用含糖饮料代替饮水。详细可以参照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不同年龄段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
3.“迈开腿”
鼓励孩子进行规律的身体活动,更多地参加户外活动,学龄儿童每天累计不少于1小时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以全身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跳绳、球类运动、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3次高强度的身体活动、3次抗阻力活动(如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和骨质增强型活动,减少静坐时间及接触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的时间,视屏时间每天不超过2小时,越少越好。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在运动过程中也要注意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身体活动,不能过分追求运动强度和时间,以免造成运动损伤。
4.保证充足的睡眠
据调查,睡眠不足是学生中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检出率最高的,因此,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非常重要,6~12岁儿童每天睡眠时间9~12小时,13~17岁青少年每天睡眠时间8~12小时。平时作息要规律,早睡早起,避免熬夜,特别是假期的时候,尽量不要打乱作息,昼夜颠倒。
5.定期体检
平时要做好定期的体检,详细评估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生长偏离,建议及早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尽早干预。(通讯员:林惠芳)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