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导: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林颖 副主任医师
“医生说我感到天旋地转是耳石症导致,我耳朵里面长石头了吗?”“耳石和耳屎有关系吗?”
前段时间听到朋友问这样的问题,一时有些“哭笑不得”,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耳石症”到底是怎么回事!
耳石症的临床特点
眩晕(感到天旋地转)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一种症状,让人眩晕的疾病有许多,那么怎么样的眩晕需要高度怀疑是耳石症呢?
耳石症的症状特点:短、动、床
短:持续时间很短,一般几秒或几十秒,很少超过一分钟(需要注意这里是指天旋地转的时间,有些患者在眩晕之后还会出现漂浮不稳感、头重脚轻的情况,这种头晕的持续时间是不包括在我们所说的眩晕时间内的)
动:头动变化 姿势的迅速改变有关,比如躺床上左转或右转时、起床或躺下时发作
床:经常是与在床上的头部位置改变相关,常听到患者讲“躺下后突然开始天旋地转”“在床上翻身后突然开始天旋地转”
这时我们就要高度怀疑是不是耳石症啦!
【注意:除此之外,患者还常有眼震(一种非自主、有节律的眼球摆动)、恶心、呕吐等不适。】
耳石症的原因机制
“医生,那我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呀?是不是像肾结石一样,耳朵里长石头了?”
不!耳石与肾结石、胆结石等体内结石发病机制不一样,耳石指的是耳朵里一个小空间(椭圆囊、球囊)内的一层细胞(耳石膜)的主要组成部分——耳石颗粒,正常人也有,只不过正常人的这层细胞会不断脱落并被吸收,但当脱落的耳石颗粒多于被吸收的,就容易导致这层“小石头”从它本身所在的小空间(椭圆囊)掉到不该掉到的地方(半规管),影响人的平衡感觉,表现为空间定位出现问题,产生天旋地转的感觉。
虽然多数患者这种病理改变的原因尚不明确,但半数患者可追溯到一些诱因:比如头部外伤、乘车时突然加速、病毒感染、中耳炎、耳部手术等,都可能诱发耳石症。
耳石症的初步诊断
一.根据“小石头”跑到的位置(半规管)
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分为后半规管BPPV ,水平半规管BPPV ,前半规管BPPV,
二.又根据左耳还是右耳 再进行分类~
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医生开的诊断上会写:右侧水平半规管BPPV。
那么医生是怎么判断是哪种类型的呢?
医生在了解病史后需要做检查——变位试验:改变患者的体位和头位;观察患者出现眩晕的情况及眼震的方向,如果符合耳石症的相应特点,基本就可以明确诊断了。
(文末会以一种常见的BPPV举例说明)
耳石症的常规治疗
虽然BPPV是一种有自愈倾向的疾病,但自愈的时间有时可达到几个月或几年,严重的可以导致丧失工作能力,所以应尽可能主动进行治疗。
在治疗方面:
1.以耳石复位为最主要方法(医生会根据检查确定是哪一类型耳石症,采用相应的复位手法);
2.辅以药物治疗,如异丙嗪、倍他司汀等;
3.辅以前庭康复训练、平衡功能训练。
举个例子
接下来我们以一种常见的BPPV举例说明变位试验和手法复位的基本流程!
“这几天我在床上一躺下就感觉天旋地转,也就5秒钟就不转了,但之后还会昏昏沉沉的,有点想吐。”
医生做变位试验(Dix-Hallpike试验、滚转试验)后发现Dix-Hallpike试验阳性(如下图),患者坐在检查床上,头右(患侧)转45度,医生帮助患者快速躺下,头悬床边(与床水平面成30度)。
患者诉有眩晕感,且医生观察到患者出现垂直旋转性眼震,等待约5秒种后,眼震与头晕症状消失,医生扶患者坐起。诊断为右侧后半规管BPPV行Epley法手法复位(如下图),以下每一个体位维持到眼震消失为止或至少保持30-60秒,整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任意位置都没有眩晕和眼震出现后,再重复2-3个循环。
(以上图片拍自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门诊部诊室)
提个醒!
不同类型的耳石症有不同的诊断和治疗办法,具体诊疗情况还比较复杂,所以如果您或者身边的亲友出现这种有“短动床”特点的眩晕,还是建议尽快到医院耳鼻喉科及时就医!
(通讯员:胡颖仪、孙冰倩)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