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伴全身多处骨转移,脊柱转移瘤导致剧烈疼痛,还导致双下肢瘫痪卧病在床,生活质量极差,这样一位令人揪心的患者,往往让医生们束手无策。
长期以来,临床上对于脊柱转移瘤这类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一直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中山六院脊柱骨科副主任陈克冰副主任医师用他与多学科团队的精妙合作给出了一个可以参考的答案,并让患者后续康复后,“奇迹般”恢复了部分知觉。
图 1 患者术前X光影像
图 2 患者术前MRI影像
“绝望中的不绝希望”
“真心疼我妈,疼得睡不着,下肢还瘫痪了”王婶的儿子哽咽着说。王婶到院时,从甲状腺癌发展而来的脊柱转移瘤已经非常严重了,且肛门括约肌已经无法自主收缩。巨大的恶性肿瘤包绕并严重挤压着脊髓和神经根,同时侵袭了椎管后方的肌群,这也是双下肢瘫痪的主要原因,预期生存时间仅不到6个月。
陈克冰及他的团队面临了极大的挑战,对巨大脊柱转移瘤进行手术,风险极高,手术时间长,出血多,脊柱神经丰富,稍有不慎便不可挽回,难度系数极高。面对患者及家人的迫切要求,陈克冰选择了“迎难而上”,经过MDT(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多学科讨论和充分的围手术期准备,向患者及其家属详述病情及治疗方案。在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和理解后,详细制定了手术计划——联合介入科先行脊柱转移瘤动脉栓塞确保后续手术过程肿瘤出血减少,行L2椎体恶性转移瘤360°环形减压,结合骨水泥填充隔离手术,重塑脊柱硬度,为破坏的脊柱打造“钢筋铁骨”。
图3 手术中的陈克冰
图 4 患者术后X光影像
图 5 患者术中影像
MDT+ERAS,重拾生活信心
为避免术中肿瘤出血量过多,陈克冰先请介入科实施了肿瘤动脉栓塞术,之后他为王婶实施手术治疗,术中出血量和骨水泥的填充位置十分精准。
“有感觉了,腿有感觉了!”术后第1天王婶就告诉医师腰痛症状明显改善,双下肢肌力也从术前的0级奇迹般恢复到了2级,治疗效果让她十分惊喜。
与此同时,脊柱骨科积极与该院康复医疗中心沟通配合,结合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精准制定了针对王婶的术后康复和放射治疗计划。经过积极的治疗,术后7天患者腰痛症状完全缓解,伤口恢复良好,双下肢肌力恢复至2-3级,能进行简单的足背曲及伸腿等动作。
原本被宣告只有6个月的王婶,迎来了“新生”,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收获了新的希望。下一步,患者将转至放疗科进行放射治疗,在稳固治疗效果的同时,进一步积极对抗肿瘤进展。
图6 王婶术后恢复良好,双下肢肌力恢复至2-3级,能进行简单的足背曲及伸腿等动作
面对脊柱转移瘤,积极心态打赢硬仗
陈克冰介绍,脊柱转移瘤的发病率较低,但它类型复杂,发病时间短,病情发展速度快,治疗效果差,往往预后不佳。
在这次手术中立下大功的“骨水泥”其实也已经广泛应用于脊柱肿瘤患者的治疗,骨水泥的细胞毒性和产热效应作用于肿瘤组织和周围神经,能有效杀灭肿瘤细胞、抑制局部肿瘤复发及缓解疼痛症状,而其填充作用和物理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并保持脊柱稳定性。而环形减压结合骨水泥填充隔离治疗脊柱转移瘤,能够有效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疼痛及神经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避免术后于原节段再次出现神经症状。
陈克冰强调,脊柱转移瘤的出现并不一定是癌症终末期的“宣判”。随着医学的发展进步,脊柱转移瘤仍可以积极治疗,并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通讯员:简文杨、戴希安 图:医院提供)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