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血液疾病 > 急性白血病

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探讨

2011-05-18 02:13:00凤凰中医

  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等特征。中医学对急性白血病的研究已开展数十年,其认识争议也颇多。尽管如此,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具有其独特优势。

  目前对于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确有疗效的中药方剂,从传统药物性味分为三类,即毒药、清热药、补益药。临床表现上,急性白血病初期邪盛为主,至末期,正气逐渐衰退耗竭。现代研究也认为,肿瘤细胞在疾病初期增殖较快,晚期由于细胞增殖周期延长,处于增殖状态的细胞数量减少,死亡细胞随肿瘤负荷的增大而增多,以及血供不足,邪气深重的情况,中医称之邪毒。解邪毒,即清热解毒药;攻邪毒即诸如砷剂等毒药。一般说来,清热解毒药味苦性寒,无毒或有小毒,可用于温热邪毒较盛者。砷剂等毒药为大辛大热之品,有大毒或剧毒,用治毒热极盛者。而补益药主要通过提升正气,即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而控制疾病的发展。以上三类药物均可作用于肿瘤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多个环节而取效。在具体用药过程中,也可以多法并用。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祖国医学尚无一个症状或体征具有综合性,能反映急性白血病的本质及全貌。而根据共脏腑亏损,引起患者全身衰竭,直到死亡的特点,中医辨证属“属劳”范畴;对于出血症状突出者可辨证为“血证”;肝脾肿大甚者辨证为“癥瘕”,“积聚”;浅表淋巴结肿大者称“瘟病”,“痰核”,“瘰疬”;以发热,贫血,出血等为典型症状,热象显著,且发病急剧,病势较重,发展迅速,符合中医阳热证的特点,常归之于“急劳”“热劳”等。急性白血病病情凶险,变化多端,需要长期治疗,尤其是单纯的化疗往往难以杀灭潜在的白血病细胞而达不到整体治疗的效果。中医药对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是客观的。如果将辨病与辨证相联系,治标与治本相结合,重视正气与邪气的关系,可望取得更好的疗效。

  目前,中医药对于急性白血病的实验研究,大多局限于对急性白血病细胞株的体外研究,尚缺少系统,综合性分析。中药治疗急性白血病也决不是依靠单一作用,而从多靶点,多器官综合发挥作用。专家认为,中医药抗肿瘤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医的基本观点和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结合中药治疗的广泛性,整体性,多层次探讨作用机制。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辨证基础上选用一些具有抗癌作用的单方,验方能极大的提高急性白血病的缓解率,且无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等副作用,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尽管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单用中药疗效欠佳,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极大提高存活率,降低复发率。中药可以减轻化疗药的毒副作用,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采用中西医结合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必由之路,将两者有机结合也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朱润芳 实习编辑:凌丽屏)

39健康网版权所有,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

精彩推荐

查看更多 >

猜你喜欢

抢挂专家号,咨询热心导诊MM
百度推荐

精选

进入39健康网首页

查疾病

热门
痛经
荨麻疹
宫颈糜烂
高血压
登革热
尖锐湿疣
妇科
月经不调
阴道炎
子宫肌瘤
男科
包皮过长
前列腺炎
早泄
儿科
手足口病
小儿感冒
小儿肺炎
内科
冠心病
肺结核
支气管炎
外科
肩周炎
乳腺增生
骨质增生
皮肤
湿疹
狐臭
脚气

查药品

热门
六味地黄丸
逍遥丸
金匮肾气丸
云南白药
阿胶
片仔癀
妇科
保妇康栓
调经丸
妈富隆
男科
伟哥
前列舒乐胶囊
养血生发胶囊
儿科
小儿感冒颗粒
小儿止咳糖浆
小儿七星茶颗粒
心脑血管
厄贝沙坦片
血脂康胶囊
速效救心丸
糖尿病
美迪康
消渴丸
拜唐苹
跌打损伤
云南白药气雾剂
云南白药创可贴
跌打万花油

好医院

按专科找

外科
心胸外科
泌尿外科
乳腺外科
肛肠外科
肝胆外科
血管外科
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呼吸内科
内分泌科
肾内科
风湿科
其他科室
妇科
耳鼻喉科
整形科
中医科
皮肤科
心理咨询
按疾病找
劲椎病
脑梗塞
高血压

好医生

按专科找

外科
心胸外科
泌尿外科
乳腺外科
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呼吸内科
其他科室
妇科专家
产科专家
中医专家

按疾病找

外科
烧伤专家
骨折专家
肺癌专家
内科
胃炎专家
高血压专家
冠心病专家
其他科室
头痛专家
湿疹专家
肾结石专家
39健康网-39健康網-合作-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