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报名参加3月21日本报相亲会大龄专场的读者,大多数是有过婚史的离异人士。这些曾经伤心过的大龄人士站在再婚的门槛前,那种犹豫、怀疑、酸楚而又热切渴望的心态,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再次寻找的配偶是否应该与前任有所区别?备受伤害的心灵如何康复?新的爱情能否给自己带来理想中的幸福?……本报通过调查分析,推出系列深度报道,深入剖析种种问题,期望能给您以借鉴。
“有一次我加班到深夜。回到家突然觉得头晕目眩,心里知道是低血糖的老毛病犯了。我拼命挣扎到厨房抓了一把白糖吞下去,这才缓过劲来。坐在厨房的地板上,我哭起来,心想,如果不是低血糖,而是脑溢血、心脏病突发,是不是死掉一个星期都不会有人发现我?那个时候,我下定决心,不论如何,我要再向前走一步,找个伴儿互相照应。”3月20日,身为政府公务员的赵大姐坐在记者面前,缓缓诉说自己前来报名相亲的原因。
可下定决心再次寻找配偶了,就一定能顺利找到吗?赵大姐寻觅了一年,见了不下十位男士,最终一无所获。“有的比我年龄大出十多岁,看上去就像老头子;有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都不如我;有的谈吐粗俗,一听就没什么文化。”45岁的赵大姐觉得,凭自己的条件,找到更好的人选应该不成问题呀,但遗憾的是,现实总是一次一次地打击她。
赵大姐的遭遇并不罕见。如果用金字塔来比喻男女婚恋现状,那么,女士寻找配偶是走向金字塔尖的,即随着女士优秀个人条件的递增和强化,符合条件的男士将越来越少。大龄的失婚女士,在寻觅合适配偶的旅途上往往倍感吃力。而男士恰恰相反,他面临的是一种倒金字塔,自身条件越好、年龄越大,可选择的面越宽。但出现“挑花了眼”的状况也不在少数,所以男士再婚也很成问题。
沈阳市心理研究所主任、心理专家韩宝成指出,在这种现实条件下,不论男女,都应该调整心态。
第一课:迅速恢复元气
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一位条件相当好的女士,在谈到前一次婚姻时充满了屈辱:“他说我太懦弱、没有主见,跟我在一起太累。他嫌弃我做饭不好吃,不会打扮,没有品位……”说着说着,她的眼圈又红了。离异已经两年了,她却一直没有摆脱前夫对她不公正的评价带来的伤害。
离婚的过程,双方不断互相攻击,目标都是肆意伤害对方,但对自己来说,也无异于蒙受一场备受煎熬的自我否定,自我评价严重下降,有人甚至丧失了继续生活和寻爱的勇气。
韩主任说:“离婚绝不是一个人的原因。就算原因在自己多些,一旦离婚了,往事也应该被抛却。要努力发掘自己优秀的一面,重新建立起宝贵的自尊,迅速恢复元气,这样才有可能往前走一步。”
第二课:自暴自弃要不得
“我就教育我女儿,学习好有什么用?你妈妈学习就好,还不是栽到了那个狐狸精手里?我算是明白过来了,女孩子就是要好好打扮,娇滴滴的,学着哄男人。什么好学历、好工作,都是白费,人家勾一勾小手指头,你那个没出息的爹就颠颠儿给送钱去了。”带着12岁女儿独自生活的王女士,时常这样跟女儿说话,半是赌气,半是认真。
“我算看透了,女人就图你的钱,你没钱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因生意失败而被前妻抛弃的林先生郁闷极了。
韩主任指出,在前一次婚姻中深受刺激,乃至于全面颠覆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向社会上一些低级的灰色的东西低头认输,这样的心情值得同情。但不论身处何种境地,自信、自立、自爱依然是值得珍爱的优良品质。如果将气话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自己糟蹋自己,便真的尊严扫地了,更无法吸引条件出众的异性垂青。
第三课:千万别起攀比心
攀比,包括与旧人攀比,与亲友攀比,与自己攀比。每种攀比都会带来新的伤害,以致错过良缘。
“我前夫是企业经理,本科学历,身高一米八,我再找的人怎么也不能比他条件差啊。”“我同学上学时傻乎乎的,现在嫁得那么好,同学一聚会,大家都拿她当榜样,我心里总不是滋味,就想压她一头。”“我本科的时候想找个本科的,现在我已经硕士了,也应该找个硕士吧?”
这些言论,在记者接听电话时屡次出现。攀比之心一起,无形之中就立起了一道标尺,一些本来经过相处可以成为终身伴侣的人,很容易被不公平地挡在门外。这就如同戴上有色眼镜看人,人家怎么表现,都很可能入不了您的眼。“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才最重要,不要事事向别人看齐。别人的生活不一定适合你。”韩主任说,这种“按图索骥”的做法在现实中往往容易酿成另一出悲剧。
第四课:切忌“眼高手低”
“凭我姑娘的条件,本来可以进‘精品屋’精挑细选,但年龄大了,现在只好到‘平价超市’来看看了。”一位前来替女儿报名的妈妈仔细咨询了报名男士的“条件”后,不由得惆怅地叹了口气,“女孩最重要的‘本钱’就是年龄啊。你条件再好,年龄一大也‘贬值’啊!”
“在婚恋市场上,离异、带孩子的女性=没钱、没房子的男性,一样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一位来报名的男士自嘲地说。
这两位的话虽然有些偏颇,但在婚恋问题上学会“成本核算”,确实值得注意。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成本”,不光指个人财富,学历、职业、素养、相貌、健康程度、阅历等都应该包括在内。并且不应只核算和关注配偶的“成本”,同时应该量化自己的“成本”,这样才能避免“眼高手低”。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