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大王郑渊洁说,每天清晨写文,然后就可以轻松过一天。
我也认为这样很好。清晨写文,这种感觉的确很棒。不仅8点之前可以将文章全部搞定,而且还能享受到清晨VIP待遇。打开窗户,外面一片漆黑,整个世界,安静得好像只有你在思考。鸟儿已经开始鸣叫,似乎正从睡梦中醒来,声音不似白天高亢,更像是它们在轻声道早安;听起来开心明快。这时候,打开电脑写东西,你会认为,自己很努力。
坦率的和大家说,尽管昨日清晨写了一篇鸡汤文,我还是低落了(与生理期大大相关)。于是用了一整天挽救自己。这些挽救的内容包括:读了一本书《最后的演讲》;看了两部影片《遗愿清单》、《当幸福来敲门》;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大哭一场;吃了渴望中的美食;走了30分钟路;还去小区,偷偷摘了一朵花(对不起花儿)。最后,走到家门口的时候,我开始探索,怎样开发自己的潜能,做出最好的创意。
其实,昨日早上,原本,我是安排自己,去春光里走一走,让大自然赋予我力量。
就在准备出发时,阳光已经洒进阳台,《最后的演讲》摆在桌面上闪闪发光,好像在吸引我看它一眼。打开书,我知道,找春天去不成了。
《最后的演讲》,有很多很多打动我的地方,可让我深受启发的有三点。
第一,即便医生告诉教授只有3个月可活,但他仍为了准备演讲,工作到深夜,修改PPT到最后一刻。这种不放弃自己的态度,很不一样,当然值得尊敬。
很多时候,大家对于身患绝症的人,同情的同时会有一种好奇,好奇他们被医生宣判了死刑后,会怎样过日子?在我还上初中时,听过村里有位老人,被诊断出癌症后,天天在家里发脾气,甚至烧掉房子,试图让亲人与自己一起毁灭。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以为,人们都是用这样自私和暴虐的方式来处理焦虑的最后时光。可是教授让我看到了不一样。
第二,无论能活多久,享受每个当下都是可行的。开着车,打开所有窗户,让风吹向脸庞,指尖和着音乐敲打在车窗上。这幅画面,被教授的同事,在无意中遇见。当她还没有看清教授的脸庞时,她就在内心断定这是一个极其会享受当时当刻的有趣人儿。当她将车开得更靠近一些,看到这位正是她只能活3个月的同事时,内心震撼。全然想不到,遇到如此困境的教授,还能这样享受生活。任何时候,享受当下,都是最应该做的事儿。
第三,为自己爱的人,准备好未来。教授说比起突然心脏病发和交通事故死亡的人,他够幸运,有时间处理爱人未来的生活。他们将家搬到岳父母旁边,希望没有他的日子,妻子可以得到更便利的帮助。他还想到了他的孩子们,不仅日常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相处,还精心准备了这场盛大的演讲。教授与我们村的老人最大的不一样,是他没有戾气,只有爱。他的爱,不仅可以鼓励他的亲人们,还能让大众获得力量,比如那个低落的我。
在那个当下,这本书的确让我心宽广了一些,就像看完大海,再浑浊的小溪流也不碍事了。
《遗愿清单》也是告诉人们要怎样更好的活。说得是两位身患绝症只有几个月可以生活的老人,写下自己最后的意愿,一一去达成的故事。让我明白,每个人都可以在活得健康的时候,竭尽全力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健康的人生没有什么不可能。
《当幸福来敲门》,一个黑人父亲面对生活的各种困境,不放弃努力的故事。影片介绍一句话就说完了,可是这部片子的确名不虚传,简直是励志片中的励志片。在低落的当下特别能引起共鸣,比如,让我产生幸福感。当那位父亲身上只有21.4美元的时候,他宣布自己破产了,只能带着孩子住厕所或者每日排队去救济站。
想到此,我很感恩,身上不止21.4美元,还有地方住,不用拿着行李,时刻担心,今晚住哪。《当幸福来敲门》还让我知道,我做得努力,很不够。我既没有去努力推销过,也没有努力设计过,更没有努力挣扎过,当前的困境,可能是自己不够努力的结果。
看了书和影片,虽然理智上,我已经得到安慰。可是情感上,我需要大哭一场,来宣泄情绪以及消化一整天所获得的知识。
这个时候,“倒霉”的妹妹打来电话,我将所有的情绪都倾倒在她的身上,我不知道,她有没有被我倒出的情绪垃圾淋得晕头转向,哭完,我知道我好了。
看到这里,有人会说,你是心理咨询师,救自己不难啊。
但很多年前,我习惯让自己沉浸在不好的情绪里,或许两三天,或许几周。如果再久一点,可能就会变成弥漫性的“抑郁了”,我把这称之为对情绪的“溺爱”。虽然,在心理学书上学习过很多方法,能帮助自己,可就是不愿意行动。让自己苦哈哈的感觉,我很着迷。我相信,那些有情绪困扰的小伙伴,或许也会有这样的“嗜好”。
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才会说,人最大的资源是自己;最能让自己走出困境的也是自己。情绪低落时,别忘了,接纳自己,帮助自己,你们可以做得更好!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