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据意大利媒体近日报道,一名俄罗斯游客在古罗马斗兽场的墙上刻了一个英文字母“K”,高达25厘米。这是今年以来在斗兽场被发现的第5起外国游客破坏古迹事件。过去,我们总说国人喜欢“到此一游”,就连习大大在马尔代夫访问时都提醒国人“到海外旅游讲文明”。但事实证明,旅游时人过留名,是没有民族差异的。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彰显“到此一游”呢?
心理解读:人们在游览名胜古迹时,看到幽然沉积的历史与匆匆流逝的时光相交而产生的碰撞,难免会感慨白驹过隙、生命苍茫;在欣赏名山大川的辽阔、宏伟时,往往会感叹人类自身的渺小与脆弱。对人类来说,大自然是“空间”的极限,而历史是“时间”的最大值。此时,人们自身的“存在感”被削弱,容易引起潜意识层面的惶恐、焦虑、不安。为了对抗、削减这些消极的情绪体验,人们会“无意识”地启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维持内心平衡。此时,“到此一游”者们就会采用各种张扬的、破坏性的方式来彰显存在感,对抗焦虑。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被称为“反向形成”,就是将内心的冲突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比如一个内心软弱的人喜欢摆出冷漠强硬的姿态,一个不爱与人交往的人在接人待物时却表现出过度的热情。在景点刻字、掰断珊瑚等行为起到了“代偿”作用,使内心得到满足。
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应对策略,虽能暂时缓解内心不适,但不适感的源头依然存在。比如面对名胜古迹的游客,存在感的缺失还在。恺撒大帝说:我来过,我看见,我征服。我们不是恺撒,但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留下生命的痕迹,就像一个画家会在自己作品的角落签上名字,一个程序员会在他编写的程序中留个“彩蛋”,人们留下的痕迹彰显了其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命的解读。从这个角度来说,“到此一游”未尝不可,但不应是破坏性的,不妨换个方式,比如拍照片、挂石锁、系彩带等。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