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活在无法拒绝当好人的阴影中,心理学家兼管理顾问布瑞克在《不当好人没关系》一书中,呼吁这些习于取悦别人的“好人”,采取行动,为自己活!
邻居的阿莲今年要考大学,她一直对文学有兴趣,希望能读中文系,但是她妈妈反对,希望她考虑商学院的科系。阿莲考虑很久,最后还是决定听妈妈的话。
同事打电话来,请你星期天到饭店支援产品发表会。你已经为了工作加了一个礼拜的班,其实你想趁周末在家休息,但是,你就是无法开口说不。
你一直讨厌参加应酬,觉得浪费时间,但是,你的男朋友是个爱好交际的人,常常希望你能陪着他一起出席。今天晚上是男友老板的欢送会,又是一个需要盛装出席的场合,你觉得好累、好麻烦,不想去当花瓶,想在家静静地看书、听音乐就好,但是,这样可能会让他不高兴,怎么办?
这些困境,你是否觉得似曾相识?对有些人来说,要开口拒绝别人是人生中最困难的事情。虽然心里百般不情愿,却因为不想让别人失望、不要被别人说成“坏人”,总是开不了口说出个“不”。
不敢拒绝、不愿意正面冲突,真的能换来我们心目中的“好人”吗?所谓“好人”的代价,是不是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呢?
心理学家兼管理顾问海芮叶?布瑞克(Harriet B。 Braiker)指出,没有办法对别人说不的人,被称为“取悦者”。习惯性的取悦别人,是一种强迫行为,这种取悦倾向常替自己带来莫大的压力,如果情况严重甚至会造成情绪失控、身心失调。
因此,布瑞克向取悦者大声疾呼:不当好人没关系!他并在书中深度分析“取悦症”,帮助深受“好人”压力所苦的人,为自己活,远离取悦他人的梦魇。
为什么我想取悦别人?
我们生理上的基因的编排和社交模式最深层的指令,都催促我们要积极地寻求他人的赞美和肯定,尤其对于有控制力的奖励(例如关爱、社会地位、学校成绩、薪水等)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赞美肯定更加重要。
取悦者会沉迷,是因为取悦行为让他们赢得所渴望的肯定。如果某件事让你感觉很好,那你就可能会持续去做这件事,以便继续维持这种美好的感觉。
一般而言,我们生命早期最重要的角色是父母。因此,大部份的孩子会试图取悦父母,以获得肯定、安全感。这种看似和谐的亲子关系,有时却因为父母的偏执而变调,让小孩成为依赖“肯定”而行动的傀儡。特别是当父母以爱作为条件式的奖励时,他们就等于将小孩推上寻求肯定之路,最后变成一个取悦者。
当小孩的外貌和举止能让父母满意时,父母就会帮小孩贴上乖宝宝的标签,也会让他们感受到爱的价值。但是当小孩无法取悦他们时,爱就被收回了。这样条件式的父母之爱,对小孩会有深远的负面影响。
这种取悦症,从儿童时期开始萌芽,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地演变成取悦症的三大成因(包括:取悦心态、取悦习惯、取悦感觉),最后不知不觉成为一个取悦他人,自己却不快乐的取悦者。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