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成长FAQ

如何让宝宝认识物体转换

2010-06-11 00:00:0039健康网社区

  从“眼不见,心不烦”,到“眼不见,心却在想”, 客体永存性的获得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儿童从局限于当时当地的身体动作中解放出来,认识到物体的位置转换和永久存在性。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从儿子劳伦特出生起,他一直观察、记录着儿子的成长过程。

  5个月:看不见就是消失了

  劳伦特5个月了,手脚的动作与视线之间变得更协调了。皮亚杰拿着玩具去逗引儿子,劳伦特会朝着玩具伸出小手,做出抓取的动作,并伴有急切的“嗯呀”声。但是当玩具移出他的视野之外,他也就甘心罢手了,不再去搜寻,视线重新回到了父亲的脸上。是不是劳伦特认为不在自己视野中的玩具就是消失了,不存在了?

  在以后的两个月中,皮亚杰依然没有发现劳伦特会寻找视野之外的玩具。皮亚杰在观察记录中写到:“在给劳伦特喂奶时,我给他奶瓶,他伸手去拿。但就在这时候,我把奶瓶藏在手臂后面。如果他看到奶瓶的一头露在外面,他就会蹬脚叫喊,做出种种模样,想要得到奶瓶。然而,如果我把奶瓶完全藏起来,什么也看不见,他就停止哭叫,似乎奶瓶已不再存在,已融化在我的手臂里。”

  7个月:眼不见,心还在想

  劳伦特7个月零13天的那个下午,对于皮亚杰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劳伦特的反应明显与以前不一样了。他看到了父亲手中的玩具熊,依然兴奋地想伸出手去抓,父亲用手挡住了孩子的视线,玩具熊消失在劳伦特的视野中。这次,他突然试着拍打父亲的手,用力要挪开它或压低它,努力想拿到这个看不见的小熊。皮亚杰从孩子的这个动作意识到孩子已经“眼不见,心却在想”。从那一天开始,劳伦特经常表现出想去寻找见到过又被隐藏起来的物体,他意识到“看不见的东西”依然存在。

  10个月:小皮球怎么不见了?!

  10个月的劳伦特已经学会了爬,他活动的空间更大了,经常会爬到地毯的另一边去寻找妈妈刚才藏在地毯下的玩具。一天,皮亚杰给他买来一只小皮球,劳伦特十分喜欢,整日捧着它,看着它滚来滚去。小皮球滚到父亲的脚边,皮亚杰弯下腰去用手盖住了球,并悄悄拿走了球。劳伦特迅速爬到父亲身边,用力挪开父亲盖住皮球的手,发现皮球不见了,他紧皱着眉头露出十分惊奇的表情。因为他是那么地坚信皮球是在父亲的手下。皮亚杰分析婴儿这时的思维特征,认为他们已经开始具有了“客体永存性”的概念。

  皮亚杰在对他的三个孩子进行观察时,发现他们都是在快满周岁的时候,才会寻找被藏起来的东西。他们懂得不在眼前的物体依然存在,正是这种认识使婴儿的智慧有了一个新的进展,但同时也增加了婴儿的痛苦,他们认为母亲一定在某个地方,但却不和我在一起,这使得婴儿的情感发展更为丰富。

  11个月:半客体永存性

  在此之后的几天,皮亚杰又与儿子劳伦特进行了一场游戏。劳伦特11个月的一天,皮亚杰拿走了劳伦特抱着的玩具熊,把他放在红色的枕头下,劳伦特爬到枕头边,迅速地把小熊找了出来。然后,皮亚杰又一次拿走了小熊,在劳伦特的注视下,把小熊放在红枕头下,再取出来,在劳伦特的面前晃了一下以后又放到蓝色的枕头下。皮亚杰想知道,劳伦特将会在什么地方去找回小熊。结果劳伦特还是爬到红色的枕头下去寻找,当然是一无所获。

  皮亚杰认为12个月左右的婴儿确实相信被隐藏物体的永久存在性,否则不会去寻找。但是,这时婴儿对于永存物体的位置认识还存在着明显的欠缺。他们所表现出的只是重复他上一次找到过物体的动作。这说明,婴儿的某些认识过程还没有得到发展,称作“半客体永存性”。

  18个月后:真正的“眼不见,心却能想”

  皮亚杰对1岁以后的婴儿进行一个实验。如果先把娃娃藏在布A下,然后让婴儿看着将它移到布B下时,他们会正确地在布B下寻找。但如果娃娃先被藏在布A下,然后不让婴儿看到,将它移到布B下(比如在转移时两块布部分叠盖在一起),这时婴儿就仍会错误地在A下寻找。1岁后的婴儿能跟踪注视物体位置的连续变换,他们能够正确地找到隐藏的物体,但是对没有实际看到的一些可能发生的动作依然没有概念。用皮亚杰的术语来说,就是婴儿还不能处理“看不见的转换”。

  只有到了18个月以后,婴儿能够理解看到的和没有看到的转换,并在最后一个隐藏地点寻找没有亲眼看到藏起来的东西。这时,婴儿的思维就真正发展到“眼不见,心却能想”的阶段。

  其他学者的研究

  一些研究者提出,实际上婴儿具有客体永存性的年龄比皮亚杰理论所说的要早,他们还设计出不同的方法来测试。

  爱丁堡大学的汤姆·鲍尔(Tom Bower)就进行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实验。在其中一个实验里,他以8个月以下的婴儿为实验对象,让他们坐在桌前,父母在对面拿着可爱的玩具逗引他们。这时,鲍尔拿一块隔板从婴儿正盯着看的玩具前穿过,把记录心率作为婴儿对玩具的兴趣指标。

  在半数婴儿的试验中,隔板穿过后玩具仍在原处,在另一半试验中,隔板穿过后玩具消失。鲍尔认为,如果这些婴儿不具有客体永存性,那么当玩具消失时他们不会感到惊奇。而实际上,心率测量的结果显示婴儿在玩具消失时比在玩具重新出现时更惊奇。在另一个实验中,隔板静止不动而让父母拿着玩具在隔板后移动。其中一些实验,玩具最后停

  鲍尔对婴儿客体永存性进行的实验

  止在隔板后面;另一些实验中玩具则出现在隔板的另一端。鲍尔发现,8个星期大的婴儿会将眼睛转向隔板的另一端期待玩具从那里出现。这两个实验的结果都对“眼不见,心不想”这一简单说法提出了质疑,鲍尔提出了一种更为复杂的解释。他认为,这一年龄期的婴儿没有认识到地点与运动是相联系的,在他们看来,同一个物体,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则成了一系列不同的物体。

  下面一项研究结果支持鲍尔的这一观点。在这项研究中,通过多面镜子反射将婴儿母亲的多个影像呈现给婴儿。5个月以下的婴儿很高兴看到自己母亲的三个影像,并依次与其交往。5个月以上的婴儿则因多个影像而显得困惑、苦恼。鲍尔认为5个月以上的婴儿认识到自己只有一个母亲,却不能从一个地点或一个运动来确认她。

  看来皮亚杰很可能低估了婴儿的认知能力,婴儿在感觉—运动某些方面的发展比皮亚杰所说的要发生得更早。不过,毫无疑问,客体永存性的获得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儿童从局限于当时当地的身体动作中解放出来,认识到物体的位置转换和永久存在性。

  启示:父母可以在婴幼儿发展的早期经常与他们玩“躲猫猫”的游戏,可以是玩具躲猫猫,也可以玩成人与孩子相互躲猫猫的游戏,在游戏中要提示孩子关注玩具放置(或人躲藏)的不同位置,这样的游戏有利于婴幼儿短暂性记忆的发展。

(实习编辑:张曼)

39健康网版权所有,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

精彩推荐

查看更多 >

猜你喜欢

抢挂专家号,咨询热心导诊MM
百度推荐

精选

进入39健康网首页

查疾病

热门
痛经
荨麻疹
宫颈糜烂
高血压
登革热
尖锐湿疣
妇科
月经不调
阴道炎
子宫肌瘤
男科
包皮过长
前列腺炎
早泄
儿科
手足口病
小儿感冒
小儿肺炎
内科
冠心病
肺结核
支气管炎
外科
肩周炎
乳腺增生
骨质增生
皮肤
湿疹
狐臭
脚气

查药品

热门
六味地黄丸
逍遥丸
金匮肾气丸
云南白药
阿胶
片仔癀
妇科
保妇康栓
调经丸
妈富隆
男科
伟哥
前列舒乐胶囊
养血生发胶囊
儿科
小儿感冒颗粒
小儿止咳糖浆
小儿七星茶颗粒
心脑血管
厄贝沙坦片
血脂康胶囊
速效救心丸
糖尿病
美迪康
消渴丸
拜唐苹
跌打损伤
云南白药气雾剂
云南白药创可贴
跌打万花油

好医院

按专科找

外科
心胸外科
泌尿外科
乳腺外科
肛肠外科
肝胆外科
血管外科
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呼吸内科
内分泌科
肾内科
风湿科
其他科室
妇科
耳鼻喉科
整形科
中医科
皮肤科
心理咨询
按疾病找
劲椎病
脑梗塞
高血压

好医生

按专科找

外科
心胸外科
泌尿外科
乳腺外科
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呼吸内科
其他科室
妇科专家
产科专家
中医专家

按疾病找

外科
烧伤专家
骨折专家
肺癌专家
内科
胃炎专家
高血压专家
冠心病专家
其他科室
头痛专家
湿疹专家
肾结石专家
39健康网-39健康網-合作-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