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1日午后1点,西苑小区一套普通的单元房里,小付怀抱两岁多的儿子哄睡觉,儿子发烧咳嗽,煤气灶上煎着儿子的中药。小付把儿子搂在怀里,双手在给患精神分裂症的婆婆配药。她的表情很平静。
婆婆服了药睡着了,儿子也睡着了。屋内是暂时的宁静。中药伴着西药,整个屋里弥漫着一股奇特的味道。小付说自己习惯了,外部世界的时尚、富贵等等这些对小付来说都很不敏感。她才29岁,却已非常习惯“宅居”。
结婚时,承诺照料婆婆
小付是临颍县人,结婚之后跟着丈夫在平顶山搞装修。她自己姊妹三个,父亲多病,家里没有男孩。小付从小明白母亲的不易,和丈夫小沈结婚后,发现自己的婆婆更不易,婆婆两岁时没了爹,嫁给小沈的父亲后,小沈的爷爷常年多病,小沈的母亲把照料公爹的重任全部承担了,这很让小付尊敬,特别是小付向她提出娘家没有男孩,往后可能自家娘需要抚养,当时刚有患病苗头,神志还清醒的婆婆满口应允:应该应该,谁家没有爹娘,这个事不用商量。这话让小付很感动。
没想到结婚不久,婆婆的病日渐严重,后来发展成精神分裂症,面对这种情况,小付对丈夫小沈说,不怕,有我在不会让咱娘受罪,大不了我以后就在家照顾咱娘。没想到这一承诺竟让小付在以后的日子里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劳累,甚至连要孩子都向后推迟了两年。
婆婆患病的前几年,小付和小沈带着她天南海北治病,只要听说哪儿治这病有效果,小两口带着婆婆就上路。很快,小沈搞装修积攒下的钱已花得所剩无几。对此,小付毫无怨言:只要娘的病有好转,钱算啥,不都是人挣的。可从那以后,小付已很少买新衣服。“时尚”对年轻而又天生丽质的小付来说从此远离。
照料婆婆,个中艰辛心自知
家里有一个精神病患者,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都与平常人家不同。除了病人居住的房间、客厅她可以随意进出,其他房间都得上锁,特别是厨房、卫生间,这些地方放有对病人来说有危险的物品,比如刀、剪刀、热水瓶等等。
一次,小付眼看儿子就要从幼儿园放学了,急于做饭,却怎么也找不到刀,不得不向丈夫打电话问。那一刻,她急得真想大哭。刀之类的危险物品还不能常藏在一个地方。一次,婆婆看见小付从冰箱后拿出了刀,发病时她自己就到冰箱后找刀,说是要杀坏人,这可把小付吓坏了,从此以后,她总是变换着地方放刀。可房间就那么大,天天变换,还真让人头疼,小付说。
照料婆婆,家里24小时不能离人。丈夫搞装修,常常在工地。孩子1岁半时,小付就把他送进了幼儿园。为此,小付常觉得对不起孩子。接送孩子时,小付常常得把屋内所有门锁上,一溜小跑出去接。看见别的家人接孩子后带着孩子买这买那,做游戏,小付对孩子的愧疚之心越来越重,泪水常不自觉地流下来。
对于小付来说,最难的时候,就是婆婆发病时,孩子也生病。每当出现这种情况,小付不得不把病中的孩子赶紧抱到邻居家。
情急之下,带着婆婆回娘家
今年秋天,小付乡下的母亲打电话说,家里的玉米该收了,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想让小付回家帮几天忙。不回吧,想到母亲一个人在乡下,回去吧,婆婆怎么办?情急之下,小付决定,把孩子托给邻居几天,自己带着婆婆回老家。可刚到车站,看到人多车多,婆婆又“兴奋”起来,一个人又唱又跳,小付上前拉,她用劲抵抗,挣脱后跑得找不到人影。小付又急又气,只好打110帮忙。幸亏后来众多好心人帮忙,小付才算把婆婆带回了老家。
小付的娘家对于精神病婆婆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一些“危险”物品,比如刀、剪等等,不像在小付自己家,都被藏得很隐秘。小付的母亲没有照料精神病人的经验,做饭后,刀就那么随便一放。这可闯下了祸。在这新环境里,小付婆婆的病一次又一次地间歇发作,发作时拿起刀就撵着人砍,往往是几个人一起上前冒着危险才能夺下婆婆手里的刀。几天下来,小付非但没有给母亲帮上忙,倒添了不少的乱。这使得小付很歉疚,不得不匆匆带着婆婆又回来了。
10年的艰辛,小付无怨无悔。她说有时婆婆会在她做饭、洗衣服时,冷不丁捧起她的脸猛地亲一下,说,我亲你一下。小付说,我吓坏了。但过后,内心是安慰的。一粥一饭的恩情里,自有股绵长的力量,让两个原本陌路的人,相携着走下去。哪怕对于一个精神病人来说,感动和依赖,也早已在同甘共苦的岁月里,悄悄成长为牢不可摧的亲情。
(实习编辑:张曼)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