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比别人更怕冷,手脚冰凉?如何才能解决怕冷的问题?
女人冬季小心冻出病来
寒潮来袭,天寒地冻,可在大街上经常能看到很多身穿短裙、丝袜、长靴的年轻女性。如此打扮,虽然美丽时尚,却给健康带来了不少隐患。
1、风湿性关节炎
冬天天气寒冷,穿得少很可能会引起风湿性关节炎。这是因为,穿得少就容易受凉,特别是体质不好的人,最爱感冒。经常感冒的人,自身免疫力就会下降,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发烧、扁桃体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出现游走型的关节疼痛,也就是一会腿疼,一会胳膊疼的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风湿性心脏病。除此之外,还可能引发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出现肿胀、僵硬,甚至变形等。
2、冻疮
“‘短裙+长靴’看似把腿包得严严实实,但寒气仍会透过衣裙缝隙渗进来,刺激皮肤,引起下肢静脉血管血流不畅,很容易长冻疮。”冻疮多见于儿童、女性和末梢循环不良者,好发于手指、手背、脚趾、足跟等肢体末端处,呈蚕豆大红色肿块。此外,这种穿法还会引起“寒冷性脂肪组织炎”,很多人常常会把它跟冻疮混淆。与冻疮不同的是,得了这种病的人,腿上或胳膊上会出现青一块、紫一块,并伴有杏仁大小的疙瘩,有明显的痛痒感,轻者可以用热水袋或热毛巾外敷患处,直至痊愈,重者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3、痛经
女人对温度是最敏感的,专家指出,只顾风度不顾温度的直接后果就是痛经。此外,由于下肢血液循环不好,还可能引起淤血,对女性健康极为不利。
相关阅读:天气寒冷 女性如何预防痛经
手脚冰冷怎么办?
1、每天坚持泡脚可改善
手脚冰冷,一方面与外在因素有关,主要是天气寒冷导致;另一方面也与自身的体质有关。手脚冰冷和心脏血管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血液是由心脏发出,携带氧气到全身各部位,氧经过燃烧后,才能产生热能,手脚才会温暖。从中医的观点来看,手脚容易冰冷,多是属于气血的毛病,是由于气虚、血虚造成血液运行不畅、血液量不足而致手脚冰冷。
泡脚是解决手脚冰冷最有效的方法。每天坚持用40度左右的热水浸泡20分钟左右,当全身有发热感时,则说明血液循环畅通了。泡脚的同时再揉搓双脚,可进一步增强血液循环。另外,可适当地采用食补进行调理,并可用暖水袋等物理手段辅助缓解。
2、多吃舒畅经络的食物
很多芳香食物有舒缓情绪的作用,同时可以明显的通畅经络,使得经络中的气血流通自然顺畅,让温暖的阳气散布到全身。例如玫瑰、薄荷,将它们加入三餐,不仅颜色好看、气味芬芳,还有很好的舒经络作用,从而改善手脚冰冷的状况。
相关阅读:寒冷冬天,冷美人如何让脚暖起来
面色苍白、皮肤发干,如何改善?
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也就是说,只有脾胃强壮,才能把吃下的食物转化成我们需要的血来供养全身。所以,有时候单纯吃补血的食物反而不如吃调理脾胃的食品更有效,冬天可以选择一些温性的补脾食物,例如南瓜、山药、枸杞、灵芝。
1、多吃蔬菜水果
出现皮肤干裂、发痒,主要是因为气候原因,天气干燥,北风吹,湿度小,皮肤就容易干裂发痒。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更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适当擦润肤乳可缓解皮肤问题。此时也应适当补充维生素,可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
2、多做运动
人体总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补血更是如此。只有先拉动内需,运动消耗血液,使身体处于轻度的血不足的状态,才能使得我们身体的各部门协调起来,开始生产血液,血由此才能补足。拉动身体内需最好的方式是轻微的运动,不必很多,每天半小时足够了。
天气寒冷,如何科学穿衣?
冬季御寒,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穿衣,但是穿衣要科学,不一定要多。穿得多,人体自身体温调节机能会下降,反而容易发烧感冒。同时,衣物过紧,人体血液循环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反而不利于保暖。因此一定要注意科学穿衣,可选择轻而保暖的羽绒服或者能抵挡寒风的皮衣,里面可以穿一件稍宽松的柔软毛衫,但不要让领口太紧,否则容易造成脑供血不足。
冬季御寒吃什么?
冬季御寒,可适当多吃含铁、钙丰富的食物。怕冷与缺少钙和铁等矿物质有关,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如蛋黄、猪肝、黄豆、芝麻、红枣等,可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含钙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带、紫菜等。含铁的食物则主要为含碘丰富的海带、紫菜、贝壳类等。胡萝卜、莲藕、土豆等根茎类蔬菜中含丰富的矿物质,经常食用也可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
相关阅读:冷空气到 9种食物共你抵寒
指导专家
陈祖辉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流行病学专业博士。
从事健康教育与健康咨询工作多年。健康咨询主要指针对人群不良生活方式以及亚健康状态进行咨询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预防与控制疾病。本健康咨询门诊范围包括:如何纠正失眠,提高睡眠质量;如何避免和纠正肥胖;如何预防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运动的利与弊;如何远离传染病(如乙肝)和性病(如疱疹);如何平安度过更年期;医患双方如何正确沟通,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健康体检的注意事项与结论解读;亚健康状态的识别、纠正与规避等。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滕小兰)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