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国家疾控中心公布了全国11月法定传染病疫情的情况,共报告法定传染病467973例,死亡人数1870人(12月的数据尚未统计完成)。其中,艾滋病死亡1458例,占比接近八成。
艾滋疫情,这个许多人从未关注过的“角落”,其实在我国的情况不容乐观。
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布的《中国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新进展》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现有存活HIV感染105.3万例,累计死亡35.1万例。其中,大学生群体的HIV感染风险需要重点关注。
01、一次错误,让我感染了艾滋
小笛(化名)是一名18岁的大一学生,从进入大学起,他就开始放飞自我,常常利用社交软件结交网友并在线下“约会”。由于他对艾滋病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每次发生x行为时都会做好保护措施。
也正因如此,他以为艾滋离自己很远,直到一次错误的经历。
在放寒假前,小笛认识了一位新网友,见面后网友表示不想用套,还当着小笛的面,用HIV试纸进行检测,并把阴性结果给小笛看“以示清白”。但小笛还是有所顾虑,该网友见状,便跟他解释了一番。
看着网友诚恳的目光,强烈的意愿,小笛不再坚持,心存侥幸地答应了。
02、未服用阻断药,查出阳性
和网友约会后,小笛内心非常矛盾,很不踏实,十分犹豫要不要买阻断药。可惜的是,侥幸心理再次占了上风,他觉得自己不会那么倒霉,再加上马上就放假回家了,他不想让父母发现,最终放弃了吃阻断药的想法。
就这样,小笛回到家里,一切风平浪静。
直到高危行为发生的第18天,小笛出现莫名的发热,伴随关节酸痛,四肢乏力。他意识到不对劲,立即购买了HIV试纸进行检测,结果为阴性。之后,他每天都检测一遍,直到第28天,检测结果从一条杠变成两条杠——HIV阳性。
随后,他到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再次检测,结果依然是阳性,正式确诊感染了艾滋……
小笛的经历令人惋惜,但生活中,却有不少跟小笛一样的大学生对艾滋病心存侥幸,觉得自己离“这种病”很遥远。
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
根据国家疾控中心的数据,近年来大学生群体的HIV感染人数持续增加,新诊断的大学生HIV感染人数年增长率从30%到50%不等。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有那么多大学生中招?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
1、性教育落后
有调查发现,接近50%的大学生接受过性教育,但所涉及的内容很少,往往不包括艾滋病、性传播等知识,内容也十分保守。此外,等到大学才接受性教育,其效果往往较差,很难扭转长期形成的观念。
2、性观念开放
如今,大学生的性观念比较开放,调查显示,约67.1%的大学生接受婚前性行为,73.4%的大学生接受大学期间发生性行为。“性”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性教育不到位,无疑会增加疾病传播。
3、社交软件的兴起
社交软件的兴起逐渐成为疾病传播的“催化剂”,大学生通过社交软件去接触陌生人,甚至是临时伴侣,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想要预防艾滋病,我们要先明白所谓的“高危性行为”是指什么。
高危性行为是指与非固定或者多个伴侣发生体液交换的行为,包括:
根据发生关系的前、中、后阶段,九叔总结出预防“三部曲”,给大家作为参考:
说一千道一万,其实道理很简单:
参考资料:
[1]我国艾滋病感染者超105万,艾滋病正在中国学生群体中飙升.生物世界.2021-12-01
[2]2022年11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国家疾控局,2022-12-28
[3]何纳. 中国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新进展[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1, 25(12): 1365-1368, 148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12.001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