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癌的一种高危因素,但是并不是说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会导致胃癌,只有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导致胃癌。幽门螺杆菌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致癌原,其主要通过感染人体的口腔、胃肠道黏膜,进而在胃黏膜上皮细胞定植形成。若儿童被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会引起胃黏膜炎症、损伤,进而发展为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严重时还有可能导致胃癌。
1、胃炎:幽门螺杆菌可分泌一种特定蛋白,该种蛋白在胃黏膜损伤部位发挥抗原作用,从而产生致癌作用,长期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会引起胃炎;
2、胃溃疡: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胃蛋白酶和胃酸腐蚀胃黏膜,进而导致胃黏膜形成溃疡,长期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则溃疡部位可能会发生癌变;
3、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可以分泌一种特定蛋白,该种蛋白在十二指肠部位的黏膜、上皮细胞定植,进而导致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损伤,进而形成溃疡。如果溃疡长期存在,则可能导致十二指肠溃疡向胃癌发展;
4、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会损伤胃黏膜,并且可能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从而增加胃癌发生的概率。
儿童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后,需积极进行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遵医嘱使用四联疗法,即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加胶体果胶铋、硫糖铝等胃黏膜保护剂,以及抗生素,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