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关女士今年5S岁,从3年前确诊为2型糖尿病那天起,一直坚持口服二甲双胍(2片/次,3次/日),同时配合饮食和运动治疗。但自2004年5月起,出现多饮、多尿、疲乏无力等症状,体重从65公斤下降到58公斤(身高1.62米)。查:空腹血糖为7.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12.4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8.0%,空腹胰岛素测定为32.3微单位/毫升(正常参考值为5~20微单位/毫升),明显高于正常;尿微量白蛋白83毫克/升(正常值<22毫克/升);血压142/95毫米汞柱。
病例诊断
医生诊断她为高胰岛素血症,伴有胰岛素抵抗。为她调整的治疗方案为:①拜唐萍1片/次,S次/日,饭前服;②早餐前口服太罗TM1片,每天服用1次(注:重在治疗高胰素血症,改善胰岛素抵抗,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⑤厄贝沙坦,150毫克,每天服用1次(注:厄贝沙坦是一种耐受性良好而有效的抗高血压药,能延缓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和晚期时的肾脏病变)。
治疗结果
按上述方案治疗30天时,复查空腹血糖为6.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8.9mmol/L,尿微量白蛋白30毫克/升。又治疗3个月,空腹、餐后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到6.5%,尿微量白蛋白18毫克/升。
专家解读
高分泌量的胰岛素为何不能把高血糖降下来?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都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引起的,糖尿病的定义曾经是“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缺乏引起的”,“绝对缺乏引起1型糖尿病,相对缺乏引起2型糖尿病”。但是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不但血糖异常升高,而且分泌的胰岛素水平还要高于没有糖尿病的人。那么,为什么那么多的胰岛素不能把高血糖降低呢?研究表明,这是由于胰岛素的作用器官(靶器官)——主要是骨骼肌、脂肪组织及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反应性降低或丧失,致使正常量的胰岛素不能满足正常的生理效应,或者说要达到正常生理效应需要高于正常量的胰岛素,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胰岛素抵抗。
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
在胰岛素抵抗的病理状态下,人体内原先的胰岛素水平已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病人不得不服用各种降糖药,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出更多的胰岛素来转运葡萄糖。
然而,有些降糖药虽然其短期降糖效果良好,但长期应用的后果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逐年下降,就像一条被经常过度牵拉的橡皮筋一样,失去了原有的弹性,最终会使病人失去自身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不得不依靠外援胰岛素来生存。因此,在用药上不仅要考虑胰岛素的分泌水平,更要兼顾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和胰岛B细胞的保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胰岛素增敏剂(如获“十五”科技成果奖的太极集团生产的太罗TM)便是这类2型糖尿病患者首选的降糖药物,太罗TM在治疗剂量下进入人体后并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而是迅速地到达并作用于胰岛素敏感性较弱的部位(如骨骼肌、肝脏和脂肪),使这些部位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让胰岛素抵抗得到改善、胰岛素降糖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得到有效保护。
(实习编辑:吴伟棋)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