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建议:关心要掌握尺度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巩纯秀教授(出诊时间:周三上午):我很赞同这位妈妈的做法,心理治疗很重要。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学校,孩子会感觉自己与别人不同,要长期打针、测血糖,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有病”的压抑,都可能会造成厌倦、抑郁、焦虑等情绪。
此时最常见的就是孩子会有“为什么得病的是我”的心情,极易产生矛盾、消极的心理,情绪低落、焦虑、恐惧、孤独、易伤感,乃至认为前途渺茫而自暴自弃,不能积极配合治疗。有些家长压抑的心情甚至比孩子有过之而不及,终日担心、害怕、不知所措、到处乱投医,这会更加重孩子的心理创伤。
青春期除了心理上的变化,还会出现激素变化,病情波动往往较大。如果父母或成年人仍把他们当作小孩子看待,对他们指指点点,他们会很反感。但由于糖尿病的特殊生活要求,孩子又离不开父母的照顾和指导,从而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这种矛盾的心理更容易让情绪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血糖的波动,因此,对青春期的小糖友,家长更要格外留意,掌握好关心的尺度。
为什么只有我的尿糖是阳性?
某糖尿病读物总编辑讲的故事:麦克(化名)从3岁时被确诊患了1型糖尿病,妈妈就开始教育他,你不能多吃糖,不能吃冰淇淋,不能吃炸薯条……而麦克恰恰很喜欢吃这些东西。
6岁时,他曾吃过冰淇淋,结果妈妈通过他的血糖发现了问题,狠狠地批评了他。麦克就是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吃的东西,别的小朋友能吃,自己却不能吃了呢?
麦克上了二年级,妈妈教他测血糖、测尿糖。麦克总是把尿糖试纸装在口袋里,小便完了就要测一下,同时还特意去测测其他同学的小便。
麦克在日记中写道:妈妈不让吃冰淇淋,不让喝可乐,我实在太馋了,就会忍不住来几口。
但测小便往往让我很痛苦——结果会是尿糖阳性。我也测过其他同学的尿糖,就在他们刚刚喝过大瓶可乐后,结果总是让我失望——怎么会不是阳性呢?他们同样也喝了那么多的可乐啊!为什么只有我的尿糖是阳性?
医生建议:叮嘱要讲究技巧解放军305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祝开思(出诊时间:周四上午):家长一定要消除自己思想上的紧张感,然后才能取掉孩子身上“与众不同”的标签,不要在孩子上学前叮嘱“你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你不能……”之类的话。这样只会给孩子增加额外的心理负担,容易使糖尿病患儿离群索居,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抑郁,甚至影响和同学老师的相处。
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知道患病后,会出现愤怒、抑郁、闷闷不乐等问题。
随着孩子的成长,一定要慢慢让孩子明白自己既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又是和别的孩子一样的。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家长首先要端正态度,不能武断地不要让孩子这样,不要让孩子那样。在对孩子提出要求的同时,要对孩子说明缘由,让孩子逐渐了解自己的疾病,配合治疗。
记者手记在采访过程中,麦克的故事让记者的心一下子揪起来,偏爱甜食几乎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对小糖友来说,为什么别人能吃自己却不能,为什么自己吃了身体就有问题而别人却没事?孩子单纯的想法,确实让人心痛。
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袁申元教授曾经说,为什么我们的糖尿病孩子就绝对不能吃冰淇淋?对糖尿病孩子,要首先想到他们是孩子,然后才是病人,我们要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可以让孩子少吃点冰淇淋,然后家长根据一天的进食总热量,主食少吃点,脂类少吃点,就能够计算着让孩子“过过瘾”!
(实习编辑:李杏)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