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验检查的最终目的是判断化验结果是否正常,因此各项化验检查都应有正常值或正常范围。正常值是判断化验结果沿用已久的概念,但因其词义不清、概念欠精确而逐渐被淘汰,如今化验单上的正常值已被参考值或参考范围所取代。
那么,参考值或参考范围是如何确定的呢?它是研究人员对未患有相应疾病的正常人群进行相应检查,然后用统计学方法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取其95%或97.5%的范围作为参考范围。以反映肾功能的血肌酐为例,参考范围是44~133μmol/L,就是说肾功能正常人群的血肌酐值绝大多数分布在44~133μmol/L。如果您的血肌酐化验结果明显高于133μmol/L,则提示您的肾功能可能异常。
需要注意的是,化验结果低于或高于参考范围,也不一定就是病理状态或患了某种疾病。因为一个人的化验结果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剧烈活动、发热、受寒和精神紧张等,都会使人在尿中出现蛋白,并且高于蛋白尿的参考范围上限150mg/24h。这种尿蛋白的出现是人体的正常现象,被称为生理性蛋白尿,应与肾脏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蛋白尿相区别。运动员由于肌肉发达,其肌酸肌酶CK含量会明显高于参考范围,并不表明其患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其实,化验检查只是疾病信息的一个方面,有了化验结果,医生再结合症状、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等信息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此外,不同年龄或性别的化验结果,不能用相同的参考范围判断。因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参考范围存在差异,如果用一个范围去判断,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误导临床判断。比如初生儿的胆红素、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与成人相差很大;儿童、少年的碱性磷酸酶水平普遍高于成人;老人的肌酐清除率自然会降低;男性的肌酸激酶、酸性磷酸酶高于女性等等。
(实习编辑:陈战锋)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