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列举我工作中的几件事和大家探讨一下怎么做检验。
肝胆外科有个病人前天血小板89,今天突然就到400了,我的第一反应是血是不是编错了,赶紧对一下号,没错,是他的,我看了下诊断,肝硬化,纳闷了,肝硬化,PLT应该降低啊,怎么升高了,突然想起,肝硬化导致门脉高压,治疗手段之一就是脾切除,脾切除了PLT自然就高了,于是我给主管医生打了个电话,问一下是不是脾切除了,主管医生态度也很好,说是的,我这就放心了,所以这个血片我就没有推了,直接发了报告。
这个事情我们可以这样想:打个电话的意义远不在于少推了张片,减轻了工作量,最重要的是,你要临床医生知道,你已经用心做了,结果是准确的,换句话说,医生对你很放心,自然不会对你、对检验结果有意见了。更不会到处说检验科不准了,从长远来讲,混了个脸熟,以后有什么事大家都好协调了。说句实话,检验哪里有不出错的,和医生关系好点,出了点错,大家别相互拆台,共同处理好算了。
当然,涂片是必不可少的,有时也能发现些东西,呼吸科有个病人,诊断为发热,原因不明,WBC4000,我一看,直方图正常,各项指标都正常,中性85%,所以决定涂片看看有没有问题。一看,中性粒细胞里面全是中毒颗粒,突然想起了:重症感染病人WBC可以不升反降,于是赶紧给医生打电话,问了一下病人的情况,交流了一下,医生也正犯愁,说找不到感染灶,我就说这个病人可能有菌血症(败血症),因为有中毒颗粒,做个血培养看看,医生听取了我的建议,后来好象是阳性。
仔细想想,这是个重要的信息,首先,不是每个感染的病人WBC都升高,尤其是败血症病人。其次,作为一个医生面对一个发热不明的病人,即使用抗生素,心里也不塌实,因为白血病、肾炎、SLE等都可以引起发热。而三者的治疗措施完全不同,看见中毒颗粒,无疑使他更坚信了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神经内科有个病人,诊断为癫痫,一看,WBC65000,仪器提示幼稚细胞太多,首先怀疑白血病,查一下门诊记录,以前也高,这个病人可能已经诊断了白血病,住在神经内科是因为他老发癫痫,可能是WBC淤滞引起的,手工分了个类,写了句建议骨穿,这些都是情理之中的,不写医生也知道,可是麻烦来了,每次做血常规,他的标本都不分类,都要手工分,想了想,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我哪里有那么多时间给他弄啊,于是索性给医生打了个电话:内容就是说手工分类的主要目的是诊断白血病,既然你这个病人已经诊断明确了,就没有必要分了,医生也说是,想想也真窝火,不分早点说嘛,害得我分了好几次,此后几十次检查都没有给他分。
从这件事情我们看出:分片要看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价值,而不要根据结果来分,打个比方,肺癌病人EO异常升高,分不?我觉得没有必要,首先仪器基本上准确,其次这本来是一个正常的反应,肺癌病人EO确实要高。如果一个病人胸痛,诊断还不明确,来查EO高,最好还是分个片,因为EO高支持肺癌诊断,如果仪器分类不准确,很容易误导医生,所以最好手工核实。这个病人已经明确是肺癌了,分片也就失去意义了。
又比如,烧伤科有个病人,大面积烧伤,多次检查仪器说血液里面有很多幼稚细胞,分了一下,确实有,但是又不象白血病,索性给医生打电话问问情况,医生说,目前是败血症,并且危重,那还分什么,败血症病人血液中的细菌以及其产物本来就对骨髓的粒细胞有趋化作用,出现幼稚细胞很正常啊,以后我一直没有给她分片。
老年科有个病人,诊断锥基底动脉缺血,常规一看,MCHC800多,怎么可能呢,肯定是红细胞聚集了,拿起血来一看,有很多颗粒,不用说也知道,多半凝集了,本来温一下,解聚就算了,但是仔细一想,RBC聚集,血流动力学不好,当然会导致脑缺血了,于是打电话告诉医生情况,这个医生大体也参加工作不久,问我怎么办,我就说注意给病人保暖,这是冷凝,后来旁人给我说挺有效的。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