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广昌的成功可能不仅止于缔造了庞杂的“复星系”资本帝国,他更是提供了一个企业如何“过冬”的完美范本。
复星集团现在是中国最大的民企,而在2004年那次民企遭受的寒冬之前,这个名号也许属于德隆。
不能提的过去
至今,在郭广昌面前提“德隆第二”,得到的回应依旧是黑脸和他激动的反驳。
命运让复星和德隆联系在一起是2004年,复星创办以来的本命年。这一年,中央为了抑制投资过热,要求严格控制钢铁、电解铝和水泥等部分行业过度投资,而随后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加强货币信贷调控,严格控制这些行业的贷款。
德隆的资本泡泡在那一年的5月破灭了。几乎所有人都在问:谁是下一个?复星成了很多评论和媒体眼中的不二选择。毕竟,他们有太多的相似——多元化发展;涉足金融和实业;都进行着轰轰烈烈的收购;手中都握有多家上市公司;集团内子公司众多,关系网络复杂,让人看不清真相;还有,他们都是民营企业。所有的一切都太巧合。
郭广昌事后在公司内部的年度报告里,曾如此回忆那一段惊心动魄。2004年二季度起,随着德隆崩盘、托普、啤酒花事件接连出现,社会对于发展速度较快的民营企业、乃至对所有的民营企业都产生了普遍怀疑,社会舆论压力很大,对复星的质疑也不断见诸报端。
复星让外界质疑资金链会出现断口的项目叫“宁波建龙”,媒体称之“铁本第二”。当年5月,中央电视台报道建龙项目违规,不能投产;而此时,整合南钢的项目正在进行,截至2004年12月31日,南钢的流动负债净额为38.91亿元,占整个“复星国际”当期流动负债额的58.18%。
舆论的压力和突然收紧的信贷,让复星一度处境艰难,当时甚至有媒体称复星进入了银行的“慎贷”名单。学哲学的郭广昌,为了向众人说明,“感冒和癌症不能混为一谈”,选择了透明和公开。2004年9月,复星集团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做《复星集团财务分析报告》, “让关联方看清楚自己”。
与此同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做的《复星集团的市场地位、竞争力和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初步研究》也出台,这算是对复星多元化思路的一种力证。
郭广昌一直说2004年是复星的“体检年”,他曾对内表示“复星创业以来的第一个本命年过去了。可以用百感交集来形容过去一年的感受。”
构建资本帝国
郭广昌和资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始于1998年。这一年,复星医药(12.27,-0.05,-0.41%,吧)上市,一次性募资3.5亿元。
之后,复星的扩张和资本市场紧密相连,还有的关键点是:对国有企业的收购和合资。
2001年11月28日,刚刚成立不到一个月的复星投资与豫园商城(32.44,0.00,0.00%,吧)签署了控股权转让托管协议,转让价为3.8元,转让总金额为2.34亿元,复星投资成为豫园商城新的第一大股东,持有豫园商城6166万股,占总股本的13.25%。此后对友谊股份(12.06,-0.03,-0.25%,吧)的收购,手法也如出一辙。
2003年,复星找到了招金矿业。这一役,复星习惯在行业发展的较低点寻找机会进入,进行反周期投资的性格表现得一览无遗。2004年,国内外黄金价格仅为100元/克左右,看好招金发展前景的人并不多,对照现今的金价,郭广昌可谓眼光长远。
同一年,复星集团邀约收购南钢股份(6.12,-0.06,-0.97%,吧),郭广昌用16亿元将南钢收入囊中。截至2007年的这四年间,南钢从近1.4万人生产280万吨钢,年利润不到3亿元,在全国的钢铁行业里排在20多位,蜕变至产能已经达到了650万吨钢。四年间,共计上缴税收45亿元,比此前建厂45年来的总和多出8%;累计实现利润48亿元,比前45年总和增长116%。郭也因此说自己并不是仅有资本,而是给企业带去机会。
郭广昌说,中央让一部分没有竞争力的国企退出竞争的政策,为民企并购国企创造了很好的机会,产业整合也是极好的机会。“中国现在是两个轮子在转,一个是工业化,一个是城市化。”郭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机会,才大有可为。
产业整合者
郭广昌一直认为,复星从医药到后来做房地产、钢铁等,都是伴随着国家与社会对民企准入权和宽容度的提高的,而复星抓住了这15年中国产业升级的机会。
复星选择产业的主要思路之一,那就是立足中国巨大人口将带来的商业需求而选择产业进行长期投资。
在复星集团整体上市之后,复星似乎找到了更好的定位和再一个新的角色。
郭广昌说他们要尝试在中国做一个管理多元化产业控股公司的成功范例,证明多元化的道路也可以长远且富足,他说要打造“中国的GE”和“内地版的和黄”。
而郭在四处的演讲又昭示了复兴的新身份——战略投资者。那些他们在资本市场成功操作的例子成为讲给更多人的范本。
其实,在复星刚创立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它最后会走到这一条路,但是有一点毫无疑问,就是“赚钱的事情复星肯定不会轻易放过”,诚如郭广昌说的那般,“我觉得,没有一条路一定是对的,或者,没有一条路一定是错的。”
复星道路的开端在1992年,郭广昌听了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后,放弃了出国,他和四个伙伴开始创业,那一年,他们赚到了人生中第一个100万元。
(责任编辑:黄彬)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