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是脑卒中的“先头兵”。王陇德、顾东风、吉训明、尹岭等专家在今年“世界卒中日”宣传周活动上共同呼吁,一定要重视卒中相关疾病的控制,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房颤这“三高一颤”控制好。
“很多人以为血压高,无非就是头晕一点、不舒服一点,根本不会想到中风。”王陇德院士说,事实上,高血压是中风的第一大,也是最常见的风险因素,千万别等到中风后偏瘫了,才开始注意。长期的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动脉的分叉处出现一个小鼓包,这个小鼓包就是动脉瘤。动脉瘤就像气球一样,新气球较难吹破,但旧气球反复吹,吹几次就破了。如果血压长期控制不好,就容易导致脑出血,形成中风。高血脂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堵塞脑部血管,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糖尿病也是脑卒中的独立风险因素,它不仅本身会伤害血管,还往往合并有血脂、血压异常等问题。
然而我国在“三高”方面控制得极不理想。10个高血压病人中,仅2个左右血压达标;糖尿病控制率也仅为36%左右;血脂方面,目前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合格率仅为6%左右。
尹岭教授表示,很多生活小习惯影响着卒中风险。对高血压病人而言,少吃盐就等于吃降压药,每天的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内;血脂异常的人不能一边吃着降脂药,一边吃肥肉,必须控制好体重,这比降脂药都管用。
王陇德院士说,表面上看,房颤患者的问题出在心脏,似乎和脑卒中没关系,但如果房颤患者不积极治疗,可能会在心脏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就存在随血液流进大脑,发生卒中的风险。遗憾的是,数据显示,我国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比例仅1%。
顾东风告诉记者,房颤患者一定要积极治疗。一方面,应当通过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以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去医院做心脏超声检查,看看有没有形成腹壁血栓,心脏结构是否正常。如果已经血栓且较大的话,必要时需要进行手术,取出血栓。
吉训明表示,脑卒中的高危人群主要有三类。首先是40岁以上的人,只要在以下8个危险因素中占了3个及以上,就属高危: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吸烟、酗酒、运动不足、体重超标、房颤;其次是出现过短暂性脑供血不足的人,如突然一侧肢体没有力量,一侧眼睛黑蒙、一侧脸麻痹、说不了话、剧烈疼痛等。尽管只是短短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但这种“小中风”往往是致残致死性大中风的前兆;最后是发生过脑卒中的人,因为其复发率很高。
吉训明提醒,第一类高危人群应尽早到医院做脑卒中筛查,以及颈动脉超声和脑血管超声,如发现血管狭窄、有斑块甚至动脉瘤等,需尽早治疗。如没有也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阿司匹林、他汀等药物预防。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