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些患者可能忽视了一点,就是中医和西医分别具备自己独有的一套源远流长的哲学和逻辑体系,患者在用现代西医体系确诊的疾病种类,到了中医那里,很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古代中医这样解释“慢性肾炎”
北京中医医院肾病科孙明霞告诉39健康网,从前显微镜和电镜还没有诞生,没有肾穿刺活检的设备和技能,不可能有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概念,更没有见到基底膜和足突。
但是祖国医学已经认识到: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其经脉与膀胱相互络属,互为表里。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只宜封藏,不宜耗泄。肾内寄元阴元阳,元阴属水,元阳属火,为脏腑阴阳之根本,故称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肾主水,并有纳气功能。
基于人类的文明水平,中医只能是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人体疾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西医才有条件从微观水平来从观察机体和疾病。
中医对疾病的认知多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命名也是根据症状表现而定。就拿慢性肾炎来说,古代中医是这样认识它的。如凡有水肿者,均称为“水肿”;有肉眼血尿者,归为“尿血”范畴;以头晕目眩为主要表现者,归为“眩晕”;疾病后期多属“虚劳”。
肾炎症状之一就是水肿,水肿是指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等为临床特征的病症。而早在《内经》已有“水”、“风水”、“水胀”、“石水”等名称。并且对水肿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都有简要的论述。
中医治疗肾炎的思路
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是脾肾不足,湿浊内蕴、气滞血瘀。因此,调理思路是攻补兼施,健脾补肾,利湿消浊,理气化瘀。
治疗慢性肾炎,顾护脾胃保留正气最是关键,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脾胃虚损则气血生成不足,机体得不到滋养,导致百病丛生。所以补脾,是治疗一切疾病的关键,也是预防所有疾病的根本。胃乃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与人体水液代谢关系密切,脾居中主土,通条上下水道,失健运会导致水湿内停而成水肿,水肿是肾炎的常见表现,故治疗多用健脾利水法。
现在的人普遍“吃得多、运动少、压力大、睡眠晚”,人们的生活方式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势必造成脾胃负荷加重,日久形成脾肾不足运化失职,导致湿浊内蕴,湿浊内蕴是慢性肾炎的主要病机,同时肝气郁结不畅,气滞血瘀反而使其加重。
脾主统摄,主升清。脾虚湿浊内蕴,则脾失统摄,清气下陷是肾炎蛋白尿形成的主要机理。因此,蛋白尿的主要治法是健脾利湿、升清固摄。可见慢性肾炎的常用方法——健脾利湿化浊法,不无道理。另外,湿浊留滞肾经日久化热伤络,血不循经外溢导致血尿,脾不统血致肾炎血尿,治则健脾摄血。
肾乃先天之本,需靠后天之本濡养资助。腰酸腰痛责之肾虚,湿浊阻滞经络流注肾经,是瘀阻的疼痛,实证多虚证少。现代医学亦证实了其病变的机制是邪实突出,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治疗宜补虚泻实、攻补兼施,应注意补虚不可太过,以免壅补敛邪,泻实亦不可伤正。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成本增加、节奏加快、压力大,情志不畅时有所见,肝郁气滞横逆脾胃,肝郁加重脾虚,忧思郁结久则气滞血瘀。临床也常见蛋白尿加重,血液易出现高凝状态。治疗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优势
西医治疗慢性肾炎是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恶化、防治严重合并症为主要目的。如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运用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运用抗凝、纤溶及抗血小板解聚药物等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治疗的精髓。调理机体体质是中医治病的根基。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尿蛋白,中药汤剂治疗具有个体化优势,正对应目前西医提出的多靶点治疗模式。
可以说中医药正是多靶点治疗的鼻祖。可是有的病人会质疑,为什么每个医生开出的药方都不一样呢,这就好比去饭店就餐,饭店厨师不一样,因为不是批量生产,做出的料理味道肯定会有差异。
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是治疗肾小球疾病的常用药物,临床应用有诸多毒副作用,中医认为激素属于纯阳之品,对阳虚患者适宜,但是长期大量应用,可导致真阴耗损,真阳浮越,阴虚阳亢,临床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心悸、食欲亢进、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血压升高,继而向心性肥胖、满月脸、骨质疏松甚至股骨头坏死,消化道出血、痤疮等诸多副作用。导致真阳虚損,配合中药辨证治疗,给与滋阴潜阳,健脾补肾柔肝,可以减轻激素副作用。
在激素撤减过程中,患者易出现自汗,畏寒,乏力等阳虚气虚症状,根据阴阳互补原则,治疗宜予温补肾阳之品,能促进激素水平提高,防止疾病复发,巩固疗效,减少激素用量。各种细胞毒药物也是各有许多副作用,配合中药治疗可以巩固疗效,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减少病情反复发作。
总之,中医治疗慢性肾炎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复发率低等优势。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最好去专业正规医院就诊,在医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