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准备结婚的年轻情侣来医院进行婚检,但是小伙子检查后医生告诉他患上了尿毒症。身体看似无任何疾病症状的年轻人,怎么就患上了尿毒症呢?”近日,在由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慢性肾脏病疾病分期管理国际研讨会上,广东省中医院中医防治慢性肾病重点研究室主任毛炜感慨地说起自己接诊过的这个病例。
这种情况在她接触的肾病患者中并不少见,年龄从五六岁至九十多岁,都因为起病时没有疾病症状而忽视了肾脏发出的预警信号,直到在医院尿检时才发现自己原来已变成慢性肾脏病患者。专家呼吁,要重视这些“隐形”的肾病病号,对于该病除了重视治疗,也要重视预防和“全程管理”。
防肾病不能只靠“看尿液”
“发病率高、病程进展快、医疗费用高、知晓率低”,在大会上,来自国内外著名的中西医肾脏疾病专家介绍了目前世界上慢性肾脏病的总体情况,专家们道出了防治该病的尴尬局面:仍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等着病人的出现。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引起或加重慢性疾病的因素中,个人生活方式等原因占据了60%,其中慢性肾脏病就是“生活方式疾病”的典型代表。国内研究资料显示,目前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为10%~13%,也就是说,100个人中就有10到13个人患病,相比之下,仅仅有9.7%的民众知道自己患病。
“尿液是审视我们肾脏功能的一面镜子。”毛炜介绍,一般来说,如果感觉自己排尿不适,或发现尿液混浊、出现泡沫,肉眼查看尿液呈浓茶色、淡红色、洗肉水色等异常状况时就要高度警惕,这些很可能是肾脏受损的提示,应尽快到医院进行尿常规、B超等相关检查,如发现异常应尽快到肾病专科就诊,以便系统诊治。
实际上,仅靠肉眼观测不足以做出预警。许多肾病患者观察到自己的尿液有异常时,往往情况已比较严重。“揪出‘肾病’的最好办法是尿检。”省中医院肾病专科主任刘旭生指出,尿检结果可以透露大量健康风险信息。尽管常规尿检一次才收几块钱,但许多单位、公司组织的年度体检项目里却偏偏“漏”掉这项性价比极高的检查。许多体检者觉得做尿检麻烦,不愿意去卫生间排队留取尿样。
专家建议,健康人群至少每年应进行一次尿常规检查,而对于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的高风险人群应该每3个月到半年检查一次尿常规。
肾病患者要向医生交“作业”
来自国内外的肾病专家特别强调“慢性疾病管理”的概念。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主任汪涛教授指出,慢性疾病管理是对慢性疾病患者,在病情进展的各个阶段,持续以多学科协同的方式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这种模式将病人和家属培养成“家庭医生”,有助于控制医疗保健的成本,节约有限的卫生资源。
和以往的医患关系明显不同的是,慢性疾病管理模式特别强调医患之间的互动。“患者由‘被动’转为‘主动’,医生则充当了‘教练员’的角色,对患者的饮食、运动量等生活起居方式全程追踪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为他们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全程引导。”刘旭生指出,今后,慢性肾脏病患者就诊时,要像学生一样“交作业”,把在家的生活情况都告诉医生,例如这几周的食谱、最近特别想吃什么东西、起居方面有什么变化等。医生则根据“作业”的情况对患者生活方式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引导。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内行病人”,让自我管理做得好的病人给病友们当“辅导员”。
广东省中医院肾病学科带头人杨霓芝教授指出,中医讲究“三分治七分养”,“治未病”理念与慢性疾病管理模式不谋而合。据介绍,广东省中医院于去年9月开设了慢性疾病管理门诊,通过融入中医特色的多样化管理,如向患者介绍打太极拳、八段锦、情志养生、穴位按压等中医传统疗法,培训患者各种养生的小技巧,实现患者对疾病的自我管理。
(实习编辑:李杏)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