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今年的三伏天将要持续40多天,比去年多了10天!未来几天山东会有持续小高温,最高气温将达33~34℃。进入三伏天,中医专家提醒一定要注意防暑防晒,这个时候应以“清补”为主,保持良好的心态!
40天三伏
今年伏天比较长
据介绍,今年的入伏时间较去年提前了5天。气象专家介绍说,每年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简单地说,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则为40天。今年正好出现了5个庚日,因此今年的伏天为40天。
今年7月14日进入初伏(头伏),7月24日进入中伏(二伏),8月13日进入末伏(三伏),8月23日出伏,共计40天。
热在三伏
通常最热在中伏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一般情况下,三伏过后气温也不会很快下降。气象学中,会把夏至到立秋这一段时间看作是夏季最热的阶段。鞍山市气象台台长徐景文介绍,“热在三伏”中的“三伏”是指整个初伏、中伏、末伏这30天或40天。理论上最热的时候一般会在中伏,但是事实上每年的天气情况都会有所不同,有时最热的天气也会出现在末伏。如果引起高温高湿的天气系统多,导致“桑拿天”增多,炎热就会进一步“加码”;如果频频出现降雨,可能中伏天里也比较凉快。一般来说,气象部门会在气温达到33℃时发布高温警报。
最热极值
入伏之后,又闷又湿又热的“桑拿天”会增多,提醒市民注意防暑降温,并且要提防突发性眩晕、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最好减少使用空调的时间,以手摇扇取凉为好。另外,伏天要特别预防肠道传染疾病。
保持乐观的心态很重要
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为正常,当高气温、高湿度、通风不良致使环境气温过高时,人体内会大量失水、失盐,并积聚大量余热,会出现机体代谢紊乱,此症状的发生就是中暑。中暑者会出现高热、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昏迷、呼吸不匀、血压降低等。
高温闷热来袭,如何预防中暑的发生呢?中医专家提示,要保持乐观的心境;在上午10点到下午2点之间最好减少户外活动。公众外出时尽量穿着浅色或白色衣服。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应急药品。
中医专家特别提示说,研究表明中暑的病人通常都会出项低钾的现象。因此,小暑时节,为了预防中暑,应当多吃些含钾丰富的食物,如竹荪、大豆、毛豆、苦瓜、紫菜等。
一旦发生中暑,该如何处理呢?应先将中暑者迅速抬离高温现场,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口服藿香正气水等防暑应急药品,或者喝些淡盐水、绿豆汤等。此外,还可将患者平卧在空气流通处,在太阳穴擦清凉油,并配合掐压人中、合谷等穴位5秒钟,严重者需进行人工呼吸和胸部按摩。
多吃苦味食物“清补”保健康
“三伏天”的高温、高热、高湿天气,使人体易出现阳热过盛、暑湿困脾、津液损伤等变化。中医专家说,我国中医在此时节十分提倡“清补”,就是选用具有一定驱暑生津功效的食料,以补充人体的消耗。建议公众多吃苦味食物,适当补充盐分,有利于夏季的健康保健,同时预防中暑。
在夏季,酸性食物的肉、奶等摄入多了,人会比其它季节性格急躁和不安,所以多食用一些清淡的蔬菜和水果,其碱性可以调整人的脾气和情绪。苦味食品中所含有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
中医专家介绍,含有苦味的食品以蔬菜和野菜居多,如莴苣、生菜、芹菜、茴香、苦瓜、苔菜、丝瓜等。在干鲜果品中,有杏仁、桃仁、黑枣、茶叶、薄荷叶等。另外,啤酒、茶水、咖啡、可可等苦味饮料也属于苦味食物范畴。
三伏天,气温节节攀高,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三伏天我们究竟应该注意什么,才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多酸多甘补气去火
“夏季暑湿,适宜清补”,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以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炎炎夏日容易导致人火气上升,表现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去火的食物,上佳选择有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
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胡萝卜、柠檬、苋菜是其中首选;时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责任编辑:张国栋 实习编辑:王羽)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