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不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养成了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令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那么,生活中如何改善男人不良的生活习惯?
一:水果当主食
夺命理由:造成人体缺乏蛋白质等物质,营养失衡,甚至引发疾病。
很多办公室一族由于长期静坐的工作方式而造成的消化不畅、血脂增高、血管硬化等疾病,确实需要水果中的营养物质来化解。但是,水果不能当主食。因为水果中虽然含多种维生素和糖分,却缺少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和某些微量元素。
见招拆招:先上网看看你的体质适合吃什么不能吃什么。
二:饮水不足
夺命理由:导致脑老化;诱发脑血管及心血管疾病;影响肾脏代谢功能。
办公室一族在工作中,由于工作时精神高度集中,很容易忘记喝水,造成体内水分补给不足。体内水分减少,血液浓缩及黏稠度增大,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诱发脑血管及心血管疾病,还会影响肾脏代谢的功能。
见招拆招:多喝水,勤上洗手间;但要注意,对于部分大肠代谢功能差的朋友,最好在感到口渴的时候再去喝水,以免造成体内水代谢进一步紊乱。
三:宴席不离生食
夺命理由:导致各种寄生虫病。
三文鱼、象拔蚌、鲈鱼、乌鱼、生鱼片、蛇、龟、蟹等办公室一族商务宴请时的首选食物中,存在寄生虫和致病菌的几率很高,再加上厨师们为了追求味道的鲜美,烹调往往不够充分,很容易让你在大快朵颐之时,病从口入。
见招拆招:生菜、生汁中的活性物质与人体接近,可使白血球处于正常状态,还能使因吃熟食而损伤的免疫机能得以恢复。考虑到这些好处,先练好你的肠胃吧。毕竟,吃生食也有吃生食的讲究:
1。每天饮用新鲜蔬菜汁和果汁。
2。将新鲜蔬菜凉拌,可酌量加醋,少放盐。
3。人是依靠吃熟食生活而维持生命活动的,先吃水果等生食,然后再吃熟食,不会出现白血球增高的现象。
4。不吃加工食品,如罐头以及添加了防腐剂、色素、化工原料等加工剂的食品。
四:保温杯泡茶
夺命理由:破坏维生素,大量渗出鞣酸和茶碱。
茶叶中含有大量的鞣酸、茶碱、茶香油和多种维生素,用80℃左右的水冲泡比较适宜,如果用保温杯长时间把茶叶浸泡在高温的水中,就如同用微水煎煮一样,会使茶叶中的维生素全遭破坏,茶香油大量挥发,鞣酸、茶碱大量渗出。这样不仅降低了茶叶的营养价值,减少了茶香,还使有害物质增多。
见招拆招:换杯子
五:餐后吸烟
夺命理由:使烟中的有害物质更易进入人体。
饭后吸一支烟,中毒量大于平时吸十支烟的总和。因为人在吃饭以后,胃肠蠕动加强,血液循环加快,这时人体吸收烟雾的能力进入“最佳状态”,烟中的有毒物质比平时更容易进入人体,从而更加重了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程度。
见招拆招:全面禁烟。
六:食用酒精过量摄入
夺命理由:大量或经常饮酒,会使肝脏发生发炎、肿大,影响生殖、泌尿系统。
见招拆招:要喝就得先学会怎么喝——
最佳品种酒有白酒、啤酒、果酒之分,从健康角度看,当以果酒之一的红葡萄酒为优。法国人少患心脏病即得益于此。据研究人员介绍,常饮红葡萄酒患心脏病的几率会降低一半。
最佳时间每天下午两点以后饮酒较安全。因为上午几个小时,胃中分解酒精的酶-酒精脱氢酶浓度低,饮用等量的酒,较下午更易吸收,使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升高。对肝、脑等器官造成较大伤害。此外,空腹、睡前、感冒或情绪激动时也不宜饮酒,尤其是白酒,以免心血管受害。
最佳饮量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允许摄入的酒精量应限制在60克以下。低于60公斤体重者应相应减少,最好掌握在45克左右。换算成各种成品酒应为:60度白酒50克、啤酒1公斤、威士忌250毫升。红葡萄酒虽有益健康,但也不可饮用过量,以每天2至3杯为佳。
最佳佐菜从酒精的代谢规律看,当推高蛋白和含维生素多的食物。如新鲜蔬菜、鲜鱼、瘦肉、豆类、蛋类等。注意,切忌用咸鱼、香肠、腊肉下酒,因为此类熏腊食品含有大量色素与亚硝胺,与酒精发生反应,不仅伤肝,而且损害口腔与食道黏膜,甚至诱发癌症。
七:晚餐太丰盛
夺命理由:傍晚时血液中失眠。
对于上班族来说,晚餐几乎成了一天的正餐。早餐要看“表”,午餐要看“活”,只有到了晚上才能真正放松下来稳坐在餐桌前,美美地大吃一顿。
见招拆招:第一,晚餐要早吃。晚餐早吃可大大降低尿路结石病的发病率。第二,晚餐要素吃。晚餐一定要偏素,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尤其应多摄入一些新鲜蔬菜,尽量减少过多的蛋白质、脂肪类食物的摄入。第三,晚餐要少吃。一般要求晚餐所供给的热量以不超过全日膳食总热量的30%。
八:嗜饮咖啡
夺命理由:1。降低受孕率。每天每人喝一杯咖啡,受孕率就有可能下降50%;
2。容易患心脏病。咖啡中含有高浓度的咖啡因,可使心脏功能发生改变并可使血管中的胆固醇增高;
3。降低工作效率。
美国医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每天喝5杯或更多咖啡,其患心脏病的几率比不喝者高两倍,且嗜咖啡年限越长,饮量越多,患心脏病的可能性越大。通过对858位45-69岁首次患心肌梗死的人的调查证明,每天喝5杯以上咖啡者患病的危险增加了70%。
见招拆招:少喝。
(责任编辑:张国栋 实习编辑:王羽)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