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调整混杂因素后,非情感性精神病患者当前存在失眠与过去一周内存在自杀观念显著相关;当前伴有严重失眠者一生中有自杀未遂史的比例为无失眠者的近15倍。失眠同时与非情感性精神病患者PANSS总分、阳性症状子量表得分及一般精神病理学子量表得分更高显著相关,尤其是门诊患者。
失眠是精神分裂症病程中的常见症状。相比于幻觉妄想等症状,失眠所得到的重视相对较少,且经常被视为继发性的症状,可以随精神病性症状的好转而改善。然而,睡眠障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不容忽视:相比于未共病睡眠障碍者,共病患者的偏执、幻觉、认知紊乱、抑郁、焦虑症状更重,生活质量更差。
此外,已有大量研究显示,失眠与一系列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倾向存在确凿的相关性,如伴有失眠的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更高。也有两项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失眠与自杀未遂及自杀死亡显著相关,但这一结论仍有待进一步确认。
研究简介
为了进一步探讨失眠与非情感性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样障碍等)患者自杀风险的相关性,美国奥古斯塔大学佐治亚医学院Brian J Miller及其合作者开展了一项研究。该研究于11月8日在线发表于睡眠医学领域权威期刊Sleep(影响因子 5.135)。
简言之,2010年7月至2016年7月之间,研究者共纳入了108名满足DSM-IV非情感性精神病诊断标准的18-65岁住院及门诊患者。研究者使用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评估了受试者当前的失眠情况,使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BSS)评估了受试者过去一周的自杀观念及一生中的自杀未遂史,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对失眠与自杀风险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
受试者平均年龄41.6岁,主要为精神分裂症(48.1%)和分裂情感性障碍(47.3%)患者,67%为男性,PANSS总分平均为71分。
分析显示,ISI总分与BSS总分呈显著正相关(ρ=0.29, p=0.002)。调整种族、饮酒状况、创伤、PANSS总分、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当量等一系列混杂因素后,失眠是自杀观念的显著标志物(β=0.27, p=0.032);将分析范围缩小至精神分裂症患者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失眠同时也是BSS得分≥16的显著标志物(OR=1.14, 95% CI 1.01–1.28, p=0.029)。
此外,有自杀未遂史者的ISI总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未遂史者([7.8] vs. 8.2 [7.0], p<0.001);将分析范围缩小至精神分裂症患者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调整混杂因素后,目前存在严重失眠的患者在一生中曾有自杀未遂的比例为无失眠者的14.8倍(OR=14.8, 95% CI 1.4–157, p=0.025)。
事后分析显示,除自杀风险更高外,失眠同时也是PANSS总分(β=0.33, p=0.001)、阳性症状子量表得分(β=0.32, p=0.002)及一般精神病理学子量表得分(β=0.40, p<0.001)更高的显著标志物,提示伴有失眠的患者病情更为严重。上述现象在门诊患者中尤为显著。
结论
既往研究显示,失眠与其他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关系极为密切。本项研究中,非情感性精神病患者的失眠同样不仅仅是睡不着觉那样简单:针对连续及分类变量的分析显示,伴有失眠的患者在过去一周内存在自杀观念及一生中发生自杀未遂的风险更高,且精神分裂症本身的病情也更严重。
基于现有结果,目前尚不能断言失眠会直接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然而,当前存在失眠的患者应被视为自杀高危人群。临床工作中,正式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失眠状况,并将其作为自杀风险及病情严重度的标志物,是很有必要的。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