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睡眠后,精神症状能否随之好转?
精神障碍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问题。传统观点认为,睡眠障碍是精神疾病的一个症状、结果、或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偶发症状,临床给予睡眠问题以较低的优先级。而如今的观点认为,睡眠障碍是精神疾病的一大诱因。基于这样的观点,改善睡眠应该有益于精神健康,是临床治疗精神疾病的重点。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和/或维持睡眠困难,均会导致日间功能下降。有证据显示,在一般人群中,失眠可导致个体出现精神病性体验,其中偏执和幻觉与失眠的相关性最大。然而,有针对性地改善睡眠是否能够缓解偏执和幻觉症状还有待确认。一项发表于《柳叶刀精神病学》的研究探讨了这一问题。
研究概况
本项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招募了牛津大学有失眠问题的学生,睡眠状态量表(SCI)评分≤16分,年龄≥18岁。受试者按1:1的比例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数字化认知行为疗法(Digital forms of CBT)治疗失眠(CBT是临床指南推荐的首选疗法,而不需要治疗师参与的数字化CBT也已被证明具有显著疗效),对照组则继续采用平时惯用的治疗方法,干预周期为10周。
受试者接受干预的第0、3、10(治疗结束)、22周时接受评估。研究主要采用SCI-8评估受试者的失眠严重程度;采用Green et al偏执思维量表(GPTS)评估偏执症状;采用特殊精神病性体验问卷(Specific Psychotic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中的幻觉子量表评估幻觉经历。研究还采用了其他多种量表以评估受试者的次要结局。最后,研究人员通过意向性分析(intention-to-treat analyses)得出相应结果。
主要结果
▶ 2015年3月5日至2016年2月17,研究最初共招募了3755名受试者,以女性、本科、英国人居多,其中1891名被分入试验组,1864名被分入对照组。样本的脱落率及未完成率较高:试验组中有1302名(69%)受试者参与了至少1次治疗;953名(50%)参与了至少2次治疗;672名(36%)参与了至少3次治疗;497名(26%)参与了至少4次治疗;390名(21%)参与了至少5次治疗,而参与了6次治疗的受试者仅为331名(12%)。
▶ 在治疗的任一时点,试验组受试者的睡眠症状、偏执症状、以及幻觉症状均显著轻于对照(P<0.0001);并且,失眠症状的改善程度大于偏执和幻觉。如下图所示:
各时点的症状改善情况
(DanielFreeman, et al. 2017,点击可查看大图)
▶ 相比于对照,试验组受试者在治疗结束(第10周)时获得了睡眠症状(d=4.78; 95%CI 4.29-5.26; Cohen's d=1.11, p<0.0001)、偏执症状(d=-2.22;95%CI -2.98- -1.45; Cohen's d=0.19, p<0.0001)、以及幻觉症状(d=-1.58; 95%CI -1.98- -1.18; Cohen's d=0.24, p<0.0001)的显著改善。
▶ 中介分析(mediationanalyses)显示,超过3周的睡眠改善可解释其对(10周时)偏执症状30%的影响效应、及对幻觉症状21%的影响效应;而超过10周的睡眠改善可解释其对偏执症状58%的影响效应、及对幻觉症状39%的影响效应。也就是说,睡眠早期的改善能够约50%地解释后期精神症状的改善。表明:睡眠的改善是偏执、幻觉得以改善的中介因素。如下图所示:
中介分析结果
(DanielFreeman, et al. 2017,点击可查看大图)
▶ 基于次要结局的分析显示,睡眠的治疗还有助于抑郁、焦虑、精神障碍前驱症状、梦魇、心理幸福感、以及功能的改善,并且其改善效应均具有持续性。此外,试验组受试者患抑郁发作、焦虑障碍、以及精神病性障碍的风险显著降低,但并未降低躁狂发作的风险。
讨论
本项大型随机对照研究旨在探讨睡眠的改善是否能够影响精神症状。研究首先采用数字化CBT疗法有效改善了受试者的失眠症状;随后在治疗的各个试点评估患者的睡眠和精神症状;最后利用中介分析探讨了失眠症状的改善对精神症状的影响效应。
最终表明:CBT可有效改善失眠,并且,失眠的改善是偏执、幻觉症状得以改善的中介因素,可使偏执、幻觉症状获得持续、小幅度地缓解。
此外,本项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说明,睡眠障碍与精神症状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为精神障碍治疗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