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压力导致了抑郁、忧郁、悲观、失望、身心疲惫不堪等问题。而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是当前人们面临的共同课题。如何看待压力,如何了解自身的焦虑情绪和悲观思维,值得每个人探讨和学习。
焦虑也有积极作用
现在很多人都谈心理压力,其实压力这个概念是从物理学衍生而来的,比如潜水时水会给人压力,扛东西时也会感受到肩上有压力。而心理压力比物理压力更复杂,它是无形的,会让人不幸福,甚至抑郁。心理压力更多跟人的性格和主观感受有关,与人们对一件事情的认知、理解、应对方式有关。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对压力的反应不一样,心理学就此衍生出压力易感性和焦虑易感性两个概念。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一般把人分为两种。第一种人比较乐观、外向,心理韧性比较强,对任何事都举重若轻,不管遇上多大的事都能睡得着,可以说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抗压力特别强。第二种人抗压能力相对较差,睡眠不太好,有一点小事就会“自我卷入”,也就是把自己的利益、名义看得特别重,被称为高焦虑型的人。打个比方,假如明天是三八妇女节,单位要评选“三八红旗手”,高焦虑型的人晚上就可能睡不着了。
很多人觉得,焦虑是耻辱的、不健康的,甚至是一种疾病。所以,有人用一辈子来同自己的焦虑作斗争。但从心理学角度看,焦虑和乐观都是心理应对策略,而不是缺陷。乐观也是一种应对策略。比如明天要考试了,有人特别相信自己,觉得自己肯定行,吃饭睡觉都不耽误;有人却容易往坏处想,吃不香睡不着,深感焦虑。
研究发现,焦虑的人也有积极的力量,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好。焦虑有3个好处:第一,焦虑的人事先把事情想得特别坏,万一发展得不那么好,他不会太愤怒。而乐观的人把一切想得太完美,一旦出岔子就会很生气,结果可能导致高血压、心脏病等。第二,焦虑的人往往未雨绸缪,比如明天要考试、答辩、面试、见客户等,他会觉得没把握,头天晚上就会格外用功,查漏补缺。正因为他们比乐观者投入得更多,对错误的估计更足,因此更不容易出现意外。第三,焦虑的人能远离意外。比如开车,这些人会格外小心,看到远处有人就会早早踩刹车,更不会酒后驾车。由于做决策时偏向保守,他们不容易被骗。
所以说,人要生存、发展,离不开适度、中等程度的焦虑。焦虑不可怕,我们要学会接纳焦虑,带着焦虑去做事情,与自己的焦虑“和平共处”,而不是把大量精力放在消除焦虑上。
三大坏处妨碍幸福
可以说,焦虑的人相对更容易成功,但会让人痛苦、不快乐,影响幸福感。焦虑还可能让人产生畏难心理和逃避行为,比如让戒烟的人观看肺癌手术,他们压根不想看,扭头就逃出去抽烟了。具体说来,焦虑有下面三大坏处。
1.过于追求完美。焦虑的人往往喜欢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进而容易产生完美主义情结。比如荣升处长,焦虑的人会往坏处想:万一工作做不好被小人看笑话、捅刀子怎么办?再比如,今年部门业绩特别好,但领奖时,焦虑的人就会想,万一明年业绩不好了怎么办?也就是说,焦虑的人永远体会不到满足感,更不会享受当下。他们有句名言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写一篇报告会检查三五遍,甚至十遍,生怕有错误,这样活得特别累,谈不上生活质量,更没有愉快体验。
2.凡事喜欢纠结。焦虑的人对负面的事情太敏感了,遇到一点点小挫折,就会琢磨、纠结半天。比如停车时,刚进车库就看到一个车位,焦虑的人就会想,万一中间有个位置更好的车位呢?开到中间发现没有,回过头来原先的车位也没了。所以,焦虑型人格妨碍幸福感。
3.做事急功近利。焦虑的人好面子,往往会在考试前为了名誉而拼命用功,考试之后却一本书都不爱看。对于他们而言,做任何事情都只是为了实现一个结果,不能认真投入到过程中,不能把工作和学习当作享受。所以,这种人上班很累,下班更累。
带着焦虑去打拼
总而言之,焦虑会妨碍人们感受幸福。需要强调的是,焦虑只能微调,而不能完全改变。我们不妨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焦虑并行动起来。
首先,不要逃避焦虑,而要带着焦虑做事情,凡事只要不逃避就容易成功。人的一生充满痛苦,即使特别成功的人,也有老去的那天,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刻。面对痛苦的情绪,起初能做的只有忍受,并且让自己坚持做该做的事情。不论结局如何,在这个过程中,焦虑情绪都会得以减轻甚至完全释放。也就是说,战胜焦虑最好的武器就是行动。
其次,要战胜完美主义情结,做任何事情尽力就好,结果不妨由老天来定。教给大家一个小技巧:遇到事情,表述时一定要把“我必须”换成“我尽量”、“我尽力就行了”。就像奥运会百米比赛里,博尔特拿了冠军,亚军鲍威尔却说,博尔特很强大,但我也不错。
最后,要重过程,不要把结果当成衡量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热爱工作是必要的,但更需要调节自己的成就动机,把工作当享受。心理学家发现,世界上最长寿的老人都把人际关系、友谊看得特别重。另外要把家庭和事业平衡好,不要学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倡导灵活的乐观
说到焦虑,就不得不谈谈乐观。乐观的人往往认为失败是暂时的,悲观的人往往认为失败是永久的。比如高考失败了,乐观主义者就说“我明年再考一定成功,因为我比别人多复习一年,我肯定能考上。”结果果然考上好大学。悲观主义者一旦失败了,就是永久的,觉得自己完了,没有机会了,放弃了。不过,乐观的人往往会夸大好的方面,有时候风险管理不足,进而可能发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因此,我们倡导灵活的乐观主义,该乐观的时候乐观,该悲观的时候悲观。
关于这个“灵活”的标准,就是比较一些损失跟收益。如果某个行为一旦发生损失特别大,而可能产生的收益非常小,那就要选择悲观。比如酒后驾车,收益无非是把车开回家,可损失轻则被警察拘留、吊销驾照,重则出车祸。再比如体检,不经常检查身体无非是省点时间和金钱,可万一有大病没能早期发现,那就损失大了。相反,如果收益大过损失,那就得乐观一点了。比如公开竞选处长,大家一定要乐观地去参选。如果参选了没选上,没有任何损失;如果选上了,那收益就很大了。所以我建议,大家以后有好事都争一争,不要紧张,不妨“脸皮”厚一点。
阳光洒满心灵,黑暗就会消散。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一个消极的大脑,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在物质匮乏又充满危险的丛林中,原始人的大脑首先要保命,所以我们焦虑。但在现代社会,生活富足,不用忍饥挨饿,更不用担心被老虎吃掉,我们不妨让心态变得积极一些,不要压抑自己的需求,让大脑的积极部分多参与工作。积极是可以学习的,而且我们需要学会积极,而痛苦、消极不需要学习,它是本能。
最后,我改用顾城的诗作为结尾:“黑暗给了我一双明亮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我希望大地上开满了窗户,让习惯黑暗的眼睛去习惯光明。”希望大家能积极地看待世界。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