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概述
小儿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发达国家儿童哮喘的患病率高达10%以上。2000年我国儿童哮喘的平均患病率为1.97%,比1990年上升了64.8%。由于哮喘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所以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也给患儿家长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然而,小儿哮喘也不是不可战胜的。只要了解哮喘的起因,掌握正确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哮喘的发病次数和发病程度,逐渐摆脱哮喘的困扰。
小儿哮喘症状
由于患儿往往表达能力较差或无表达能力,许多前驱症状仅能依靠家属的传输或医生的观察,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发作先兆及早期表现
患儿受到变应原、冷空气或其他诱因的刺激时,往往首先表现为上呼吸道过敏的症状,如眼痒、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由于婴幼儿对痒的表达困难,往往仅表现为揉眼、搓鼻等。进一步的表现为上腭痒、咽痒、干咳和呛咳。这些症状通常在哮喘发作前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
(二)典型发作时表现
突然发作的喘息为儿童哮喘的主要特征,儿童哮喘的喘息症状根据哮喘的严重程度而有较大的差异.患儿可出现高调喘鸣声,不用听诊器或相隔一定距离即可听到。呼吸频度加快、呼吸困难,婴幼儿可表现为张口呼吸、鼻翼扇动。许多患儿可伴有咳嗽,一般病初为干咳,发作消退时咳出白色粘液样痰.严重发作时可表现为烦躁不安、紫绀、面色苍白、出冷汗。查体可见三凹征、心率加快、双肺有哮鸣音。进一步加重可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颈静脉怒张、浮肿、肺底中、小水泡音、肝脏肿大。慢性哮喘患儿可见肺气肿体征,如桶状胸、胸部叩诊呈鼓音等。
(三)缓解期的表现
在缓解期,哮喘患儿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对活动无影响,或仅表现为过敏性鼻炎和咽炎的症状。少数患儿可有胸部不适,肺内哮鸣音或有或无。长期反复发作者可有肺气肿等表现。
中医对发病症状的描述
又名小儿吼病。哮和喘是两种不同的症状。《罗氏会约医镜》:“喘者,气急声高,张口抬肩,摇身撷肚,惟呼出一息为快,此肺经邪气实也。……哮者,其症似喘,但不如喘出气之多,而有呀、呷之音。呷者口开,呀者口闭,俱有声音,甚至隔壁亦闻,以痰结喉间,与气相击,故出入有声,此为痰火郁于内,风寒束于外。”哮喘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寒冷季节及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较多。其病机与肺、脾、肾有关,《保婴撮要》指出:“多因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使肺失宣降所致。由于肺气根于肾,如哮喘延久,肾气虚衰,并可出现肾不纳气或上实下虚的症象。发作时治以平喘降逆、宣肺化痰为主,用定喘汤、五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桑白皮、细辛、生姜)。痰多者,配合涤痰汤加减以豁痰。缓解期,治宜调理脾肾,如异功散加黄芪、紫菀,或六味地黄汤加胡桃、补骨脂等,随症选用。外贴用药或针灸:配合使用外用膏药益气贴、三伏贴。针灸可取膻中、璇玑、三间等穴。若哮喘持续发作,宜进一步辨证,加强综合治疗。
引发宝宝哮喘真相揭秘
主要与过敏体质、呼吸道感染和环境因素相关。如果宝宝是一种遗传性过敏体质,当受到病毒感染时,其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以及内外生活环境中的一些因素,都对过敏体质的宝宝尴尬一种刺激,进而在支气管黏膜上引发变态反应。表现为支气管管壁肌肉痉挛性收缩,支气管内膜充血水肿以及黏液分泌过多。这些变化便利支气管管腔变得狭窄,造成空气进入发生障碍,患儿因此而缺氧,最终诱发支气管哮喘发生。
生活内外环境中常见的引发因素为:被褥和枕头的灰尘,扫地飞扬的尘土,带毛的动物,香烟中的尼古丁及其他烟雾,汽车尾气,树和花的花粉,强烈的气味和气雾剂,感冒,天气变化,跑步,运动及劳累,情绪波动,喝冰水,吃冷饮,甜食,咸食。其中有些过敏原,可以在医院变态反应科检测出来。
哮喘的发病特点
特点1 发病年龄大多在三岁以后,通常有家族和个人过敏史,有婴儿湿疹史。
病情发作时以阵发性气喘,胸闷为主,可无发热,咳嗽等症状,常由花粉、粉尘、螨虫、羽毛、塑料、牛奶、鸡蛋、鱼虾、阿司匹林、青霉素等过敏原所引起。冷空气或剧烈运动,也可以成为发作的诱因。花粉过敏者的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如五月或十月气候交接或花粉季节。
特点2 经常是在夜间突然发作,有时彻夜难眠,而白天症状则明显减轻
发作时,病情较生的宝宝往往不能平卧,出现面色苍白,鼻翼煽动,四肢末端发绀,身上出冷汗等缺氧状。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存在,将会使宝宝发生严重的缺氧。最后,导致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
特点3 病情常常反复发作,用抗菌素治疗并不能缓解病情。
而且病情呈慢性炎症过程,多数患儿至青春时可自愈,但也有人终身患病。
哮喘的居家防护对策
对策1 在哮喘急性发作的时候,选择西医进行对症治疗更为适宜,如各种短效型的支气管扩张剂,迅速控制病情。而在发作缓解期则应长期进行中医治疗。中草药多为植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较小。
对策2 在病症缓解期间应长期吸入皮质类固醇,给予免疫增强剂,预防哮喘反复发作,减少呼吸感染的机会。
对策3 在生活中密切观察能引起宝宝过敏的物质,明确后避免与其接触,并采取相应的脱敏治疗。平时加强锻炼,如做冷水浴,干毛巾擦身等。避免感冒,过劳及情绪波动过大。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