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CVDs)仍然是全球慢性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饮食习惯一直是一个主要的可改变的CVDs风险因素,同时是CVDs预防工作的关键目标。
加工食品通常是指加入油、糖、盐等材料,加上腌制、发酵等程序以延长食物的食用日期。近年来,在这一基础上,还出现了“超加工食品”这一概念。超加工食品(UPF)往往是指是指工业化生产,并且添加了至少5种以上配料、添加剂的食物。通常除了添加油、糖、盐以为,还添加了香料、色素、保鲜剂、稳定剂和抗氧化剂等添加剂。
典型的代表有可乐等软饮、面包蛋糕、薯片、糖果、能量棒、风味酸奶、汉堡、方便面等。上述食物我们都能识别,但也有一些是好听的“健康食物”,其实也是过度加工食物。比如说自己很适合做饱腹早餐的麦片、某些健康的用粗粮做的高纤饼干等。
有研究显示,UPF约提供了美国饮食中58%的能量,但其与CVDs的关系仍未得到充分研究。为此,来自美国纽约大学预防与公共卫生中心的专家团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的《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上。
研究人员在一项前瞻性的Framingham后代队列研究中调查了UPF与CVDs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联。共分析了包括3003名没有CVDs的成年人的饮食数据。从1991年到2008年,每四年收集一次关于饮食的数据,通过食物频率问卷、人体测量、社会人口学和生活方式因素进行测量。
结果显示,在随访期间(1991-2014-2017),作者分别确定了251例严重的CVDs事件(心梗、中风),163例和108例冠心病和CVD死亡事件。平均而言,参与者在基线时每天摄入7.5份超加工食品。
总的来说,每天每增加一份超加工食品,严重的CVDs事件(心梗、中风)、冠心病、整体CVDs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增加7%(95%CI:1.03~1.12)、9%(95%CI:1.04~1.15)、5%(95%CI:1.02~1.08)和9%(95%CI:1.02~1.16)。
研究人员指出,以下机制可能与UPF与CVDs发生及死亡之间的机制有关:在超加工过程中,其物理结构会被改变,有益的营养物质可能会被去除,使其成为高热量和营养素缺乏的食物;同时,UPF添加了很多对健康无益的物质和食品添加剂,而纤维含量较低,通常升糖指数较高。
综上,该研究表明,食用超加工食品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风险升高有关,而且随着食用量的增加,发病及死亡风险会进一步升高。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