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无论是出血性或缺血性,均易伴随血压的升高。血压升高的原因有很多,除应激反应外,还与缺氧、颅压升高、脑水肿、心血管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紊乱、疼痛、发热、药物等因素有关。
急性脑卒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其干预也应有所不同。目前,对脑卒中后的血压干预仍处于经验性阶段,对其血压干预研究结果也各不相同,其核心问题是未能将不同患者加以区别。因此,在未来的试验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类型不同,处理方法有别
理论和临床经验均提示,应对脑出血患者进行更为积极地降压。对脑梗死则必须区别是大血管闭塞还是小血管闭塞引起,小血管闭塞者可能更适合积极降压。当然,老年人脑缺血与脑出血并存的情况也不少见,处理可能更为棘手。
2、部位不同,出血转化率有异
脑卒中部位不同,其出血转化率也不同,前循环梗死者的出血转化率似乎高于后循环缺血者。
3、脑卒中机制决定是否降压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低灌注性及脑栓塞的机制不同。低灌注性者对血压水平高度依赖,不得轻易降压,有时还需升高血压,而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者则可能需要积极降压。
4、降压时间需进一步明确
脑卒中发生后,是否应在发病后24~72小时内降压?降压时间需进一步明确。
5、降压程度尚需确定
在降压时,需要确定是选择固定的血压目标,或者是选择相对的血压下降程度。
6、应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钙拮抗剂(CCB)类药物的疗效正在进一步探讨,如目前正在开展的急性脑卒中缬沙坦降压试验(BLAST)、硝酸甘油的ENOS试验。要注意药物的可能不良反应,如CCB会降低脑血流、产生盗血;CCB和硝普钠有抗血小板作用,不适合脑出血患者选用;拉贝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会影响脑血流;硝酸盐类药物可能增加颅内压。
7、给药途径须恰当
静脉用药必须避免血压快速下降;控释剂型不适合,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其需经鼻胃管给药而破坏剂型,另一方面其作用不易被逆转;避免舌下含服药物,因为其快速起效,但维持时间短。
8、寻找更敏感、可靠的生物指标
目前的观察指标主要是早期(2周)死亡率、3~6月的死亡率和功能残疾率,影响因素众多,明显地增加了试验的难度和成本,需要进一步开展基础相关研究,应进一步寻找更敏感、更可靠的生物指标,如脑血流等。
更多心脑血管疾病知识尽在>>>中国第一心脑血管疾病门户
(实习编辑:李杏)
按疾病找